近日,郑州演唱会上,一杨姓女艺人因曝出“河南人爱骗人”的言论,引发热议。
“河南人骗人”被放大了。事件的起因并不复杂,有媒体采访现场观众,还原此次风波的前因后果。在演唱过程中,内场有一对情侣在接吻,摄像师将这一实况转播到大屏幕上,引发台下观众惊呼尖叫。
但是杨姓艺人看不到大屏幕上,不知为何惊呼,于是,唱完一首歌后,询问为啥惊呼。当了解到,有人在秀恩爱后,为了增加互动效果,杨姓艺人便问,是谁在秀恩爱,请挥舞一下手里的荧光棒,让导播再投到屏幕上,台下的观众十分热情,集体挥舞荧光棒,杨姓艺人问了好多次,才引出后边那句引发“争议”的话。
当然,这句话在演唱会现场并未引发太多争议和质疑。大家都是去玩的,现场也没有出现冷场。只不过,当这句被剪辑后,隐去了前因后果,上传至网络后,才引来了不明真相网友们的围观和解读。
拼凑起事件全貌,我们可以理解到,这句话是有语境的,脱离开语境来谈,无疑是一种歪解。这种歪解,其实是在迎合网友情绪,一边倒地将口水引向杨姓艺人。在漫天而来的口水面前,杨姓艺人不得不通过社交媒体公开致歉。
杨姓艺人在道歉中说,为那个冒犯并没有礼貌的玩笑道歉,对不起。在致歉中,杨姓艺人也在迎合网络情绪,在“玩笑”前加上了一个“冒犯并没有礼貌的”修饰语。这可以理解为,杨姓艺人在向网络情绪妥协。是对歪解的无可奈何和忍受退让。
这种歪解,对艺人来说,是一种打击,但和艺人受到打击的伤害相比,对河南的地域影响更加恶劣。这会形成一种新的刻板印象。
杨姓艺人所言称的“河南人爱骗人”,与舆论刻板印象中的“河南人风评不好”,并不是一种概念。毕竟,杨姓艺人没有发动“地域歧视”的必要,更没必要开罪“金主”,否则,这意味着跟自己的“生计”过不去。
河南方面如何处理此次风波,严重考验当地主管单位的智慧和情商。
在此次“不当言论”风波中,河南当地有关部门表现的比较审慎。例如分管文旅事业的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按照一般的回应范式来处理,称没有投诉职能,引导网友将问题反馈至郑州市市长热线。
市长热线也是遵循一般投诉反馈流程,称正在落实中,工作人员称会转接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相比于官方机构的审慎态度来说,河南本地媒体下场,把批评的矛头指向杨姓艺人,迎合了情绪的需要,但,这对河南来说,不是加分项,而是减分项。
格局小了!即便,这是很有流量的一种“操作”。却拉低了河南、拉低了河南人热情厚道的形象。
河南的媒体无疑是帮倒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一丁点利益,要算大账,既要有理更要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