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迈向世界博物馆强国的法制基石、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建设书香企业、促进数字化赋能红色文化遗产传播、让更多经典艺术作品进入教材……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聚焦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给出建议、提案。
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
近年来,围绕治理开发黄河,山东做了很多工作,在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先行区、黄河长久安澜示范带、沿黄现代产业大走廊建设打造等方面,工作成效已经显现;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湿地公园、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黄河人家乡村旅游品牌、黄河国际生态城等项目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地处黄河下游,山东不能被动接受黄河上中游保护、治理的结果,只有统筹谋划全流域的发展,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才能真正把山东境内黄河的事情做好。因此,我提出四方面建议。
一是以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线,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创造条件。要立足山东,面向全流域,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国家开放格局。要更加注重黄河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大协作、迈出大步伐,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将黄河沿线特别是山东省会济南等黄河沿岸城市发展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全面推进黄河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建设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黄河文化深入研究。将黄河沿线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扶植一批沿岸城市产业重点项目和知名品牌,打造独具齐鲁特色、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带和黄河故道文化风情体验区。
三是以深入挖掘研究黄河文化为基础,讲好“黄河故事”。要深化黄河文化的研究,梳理和挖掘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并阐发其当代价值。以发展文化新业态为重点,整合资源,开发视听娱乐、演艺观赏、竞技游艺等可体验的文化产品。
四是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健全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工作体系。为保证黄河文化的整体性、完整性、系统性,突出黄河大保护、大治理并提高工作效率,山东省应贡献在先、协作在前。可率先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牵头设立沿黄九省区都参与的全流域黄河文化研究及协调机构。同时,在山东省内建立、完善黄河文化建设协同工作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联动,全方位加强对黄河文化建设的统筹协调。
促进数字化赋能红色文化遗产传播
全国人大代表刘忠斌
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化遗产,无疑是传承红色基因、延续国家记忆、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功能,能够在塑造国家形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在提升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缺乏一定政策支撑、跨界合作欠缺以及数字化偏弱等困难和问题。因此,我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管理,政策引导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红色文化遗产进行法制化管理,离不开正确理念的指导,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法制化管理,可为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的整合与开发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包括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形成地方性特色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出台数字化政策等。
第二,发展提档升级,催生数字化红色创意产业。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升级发展离不开创意产业,需要积极进行跨界尝试,不断注入红色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推动红色文化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创新红色文化消费业态。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催生红色文化遗产新场景;扶持精品创作,催生数字红色文化遗产新产品;开发红色产品,提升红色文化遗产消费动力。文化是土壤,产业是实果,要充分发挥文化土壤的孕育作用。我国众多省区市拥有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要植根于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并进行创新性开发和创造性、现代性转化。可以通过开展红色研学之旅、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提升红色文化消费动力,利用新的表现手法以及新技术、新视角、新消费观念对红色文化遗产进行二次升华。
第三,创新数字化传播,强化红色情感认同。借助数字化技术挖掘、复原、传播红色文化遗产,唤起年轻一辈的红色文化情感认同。数字红色遗产类型多、来源广,充分组织和挖掘数据,是数字红色文化遗产展现的基石。体验式宣传、利用数字红色文化遗产,从过去距离感过强、视角宏观、说教为主的展示,转变为以叙事和体验为主,做到有血有肉有细节、见人见物见精神,加强互动、强化体验,重视活动、服务等软性内容,能更好地宣传、利用红色文化遗产。
夯实迈向世界博物馆强国的法制基石
全国政协委员王春法
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去年5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到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截至年底,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登记博物馆总量仍达到余座,年参观人数超过10亿,而且出现了考古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许多新的博物馆形态。相比之下,博物馆既有法规在应对考古发掘品配置、博物馆之间藏品交流、文物鉴定和市场交易、智慧博物馆建设、数字化文化产品生产、综合性文博人才培养等方面明显能力不足,迫切需要通过立法来从根本上给予制度支撑。
法制建设是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现有博物馆相关法律层级不高。当前我国的博物馆相关法制体系中,《文物保护法》只是从文物收藏单位的角度对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做出过规定,专门性的博物馆法律尚付诸阙如。据了解,年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是现行有效最高位阶的法律性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博物馆规范体系主要仍以形式多样、庞杂分散的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呈现。由于这些文件大多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在落实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形成诸多相互冲突、具有明显地方色彩的地方性法规,层层截留文物、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处境尴尬等问题比较明显,亟须通过最高权力机构制定颁布博物馆法来定分止争。
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也在不断涌现。由于实行属地管理,文物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边界模糊,博物馆文物资源协调能力也显现不足。
基于此,我在提案中提出,针对当前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的客观实际,尽快将博物馆立法补充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由相关专委会加强统筹协调,开展立法调研,启动立法程序;同时,充分征求不同类型博物馆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广泛凝聚行业及社会共识,必要时可邀请或委托有代表性的公共文化机构、教学科研单位或社会组织,研究起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可操作性强的博物馆法草案作为工作基础;再次,要明确突出重点、分类管理、规范有序、强化导向原则,将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使命职责纳入法制框架,把文物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分离开来,加强博物馆资源整合,有效破解博物馆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藏品权属不清、馆际交流不畅、文物活化难等改革难题,切实保障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书香企业带动全民阅读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
企业提供越来越多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和保障。要实现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提升,普遍提高企业员工思想文化素质是前提和关键。要提高员工素质,就要努力建设书香企业,在企业中大力提倡全员阅读。
落实全民阅读不仅是政府、社会组织和有关职能部门、相关行业的事情,也是广大企业的事情。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企业落地全民阅读,需要组织保障,也有内在动机、行动能力和实际收益。
在我国,企业从业人员有7亿至8亿,如果企业广泛推动全员阅读,将带动影响家庭阅读、社会阅读,作用力更强,推力也更足,由此全民阅读必将扎实落地,书香中国也会水到渠成。
因此,我在提案中提出以下几点。
第一,推动企业建立读书会。企业读书会应该成为企业的标配,把企业读书会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和企业工会的重要抓手,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而且可以打造优秀的团队,培养和发现人才,提升团队的组织能力和效率,为企业创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第二,建立企业图书馆。企业图书馆是企业员工读书的重要阵地,是员工的精神食堂,也是员工阅读书籍的重要来源。企业图书馆的图书配备要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满足员工的阅读需求。
第三,研制适合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阅读书目。读书不仅是管理层的事情、是企业领导的事情,更应该是企业员工的事情。许多关于提高和改善团队工作效率、服务态度、敬业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精细化做好产品的书,只有组织团队一起读、充分讨论交流,才能凝聚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愿景,企业才有更强的竞争力和行动力。
第四,建设企业读书云平台。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渠道,企业读书云平台建设可以为社会提供定制化、共享化、平台化的全民阅读公共产品。
总之,推进书香企业建设,对于落实全民阅读国家战略、推动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建设书香中国有重要的价值,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推动。
让更多经典艺术作品进入教材
全国政协委员王黎光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育人育才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是事关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工程与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教材建设,我国教材体系日益完善,结构不断优化,品种类型更加丰富,内容质量持续提升,育人功能显著增强,时代特征愈发凸显,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材建设工作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本人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