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赵广军生命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上午10时,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办公室,一位75岁、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在接听热线。年,史静芷成为广州市首位全职义工。年,全国首条长者心声热线开通,史静芷成为专门接听热线的志愿者,为老人们提供心理疏导、解决生活难题。16年下来,她服务过的老人已经数不清,陪空巢老人聊天聊天谈心,为病重老人端屎端尿,为临终老人提供心理抚慰,16年下来,在点点滴滴的“琐事”中,史静芷成了众多老人眼中的“知心大姐”。她也是一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她说,有人愿意把退休时间花在打麻将、喝茶上,她更愿意把时间安排在做志愿服务上,志愿服务充实了她的退休生话,让她的老年生活更加精彩。虽然去年患上癌症并做完手术,但史静芷却没有停下自己做志愿服务的步伐。“只要身体吃得消,我会一直干下去。”这位“奶奶志愿者”说。在史静芷身上,充分体现了志愿者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
史静芷在为老人服务
在广州市志愿者队伍中,史静芷是出了名的志愿者,大家都亲切称呼她史老师。她曾获得广东省志愿服务银奖、广州十大杰出志愿者、“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者先进个人”、广州市道德模范等,自从年加入志愿者队伍以来,16年间,她的志愿服务时间达到数万小时,已经是一名“五星志愿者”。
她建起全国第一条“长者热线”为老人服务16年
退休前,史静芷在越秀区流花街幼儿园当教师,随后的20多年时间,她一直担任幼儿园园长。年,史静芷正式从幼儿园退休。她说,突然从幼儿园园长岗位上退休,让她很不适应。以前,每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每天都很忙碌。退休之后,一下子闲了下来,都不知道怎么打发每天的时间。年,她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广州市义工联招募帮助流浪儿童的志愿者。第二天,史静芷就拉上已经退休的丈夫,一起去报了名。
年10月,史静芷正式开始在广州市义工联义务上班,成为一名全职义工,那一年,她59岁。年她从报纸上得知,广州志愿者赵广军为拯救生命边缘的青年而累倒在岗位上,医院,而赵广军的母亲为了支持儿子的事业,而专门帮助儿子接听热线。看到这个消息,史静芷的心里心生敬佩。“我虽然60岁了,但手脚还能动,我还能为这个社会做贡献。为什么不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呢?”于是,史静芷在广州市义工联“请假”,到赵广军生命热线志愿者服务队担任副队长,参加拯救生命边缘的“自杀”青年的义务工作。从此,这位退休老人开启了自己一周7天全年无休的超负荷工作模式。
年史静芷用了一年的时间,全职投入到义工工作,每天风雨无阻地到广州市义工联上班,成为了全市第一个全职义工。为了能够提升技能,史静芷甚至去进修,考取社工的各种资格证,现在经过多年的进修和实践,史静芷已经是一名资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史静芷和赵广军在参加关爱老人的活动
年,全国首条长者心声热线开通,史静芷又成为长者心声热线接听义工,“虽然我很乐观,不会感到孤独,但还是能够感受到老年人的孤独和对疾病的恐惧。比如,我的老父亲90多岁了,自从母亲去世后,他就感到非常孤独,我就常听他的倾诉。其实,聆听也是一种孝顺。很多老人一开始打电话过来时,心情非常抑郁。不少老人甚至流露出轻生的迹象,但经过我们的情绪疏导,很多老人的情绪问题都得到化解。”那些年,每天从早到晚,年过六旬的史静芷都在接听老年人打来的电话,倾听他们的心声,有时哪怕是深夜,一个电话打来,她也要马上从床上爬起来,认真倾听,甚至赶往现场。因为长年接听电话,她其中一个耳朵的听力都受到影响。在接听热线时,如果有些老人表达出希望志愿者上门服务的意愿,史静芷就会安排时间,和志愿者们一起,上门为老人服务。
史静芷还推出了“平安通”服务社区长者,开展“心连心”专项心理全职辅导服务,专门为长者提供心理咨询。“平安通”用户独有的心理咨询疏导服务是最受老人关心的。史静芷对于有心理问题的老人,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帮助老年人解决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短短1年多时间里,由社工、志愿者等组成的心理支援团队通过电话访问了位老人,并对上百名老人提供了面对面的心理辅导。
史静芷在为老人们发放生活物资
和老人长聊一个多小时挽留住老人生命
史静芷坦言,和老人打交道是非常讲究方式和技巧的。因为和老人们年龄相仿,在和老年人打交道时,自己有天然的优势。16年下来,她服务过的老人已经数不清。
有些老人,因为常年子女没有在身边,缺乏陪伴和温暖,脾气变得格外暴躁,很容易情绪激动。有时,上门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有些老人心情不好就会把怨气和怒火发泄在志愿者身上。志愿者们没少受委屈。年夏天,史静芷到赵广军生命热线当志愿者不久,一天下午,她接到一位老人的电话。老人在电话中急促地说,自己不想活了,活在这个世上没啥意思,趁着女儿你没在家的这个机会,自己想开煤气自杀。史静芷在电话中就察觉到老人的情绪不对,说起话来情绪低落,并且不止一次表示要轻生。史静芷赶紧和这位老人聊天,稳住她。“因为我当了差不多30年幼儿园园长,所以我在做孩子们的思想工作时有我自己的一套办法,有时,在劝慰老人时,这一套办法也用得上。”史静芷笑着说。在和老人谈心的过程中她了解到,这位老人已经70多岁了,老板已经离世,家中只有一个女儿,但女儿因为工作忙,加上工作不如意,有时几个月都不过来看她一回。久而久之,老人和子女产生了矛盾。老人觉得寒心,又觉得老无所依,于是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深度交流,这位老阿姨终于放下了心理戒备,史静芷于是趁热打铁:“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愿意上门来和你聊聊。”于是,这位阿姨告诉了史静芷她家住址,史静芷马不停蹄打的赶到了老人在海珠区的家中。
史静芷自己掏腰包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到了老人家中,和老人聊天时,史静芷还是能感受到老人的孤单与落寞。又和老人聊了一个多小时,老人的情绪才慢慢平复下来,放弃了轻生的念头。正当两人聊天时,老人的女儿回到家来,史静芷当即表明身份,但老人的女儿不容分说,根本不听史静芷说话,就把她赶出了家门。“她当时让我滚,还把我的包从家中扔了出来。”史静芷说,自己掏腰包打的,自己掏钱买礼品上门安慰老人,最后还被老人的女儿从家中赶了出来,当时自己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自己很快就想开了。“老人的女儿也不知道我的身份,站在他的角度,万一我是坏人呢。我们做志愿者的,受一点委屈不算什么。”
史静芷在赵广军生命热线接听电话
做老人的“知心大姐”
史静芷说,根据自己16年下来服务老人的经验,老人的事无小事。她说,为老人服务,最主要是要有热心和耐心。“在我们看来可能是一些很小的事,但对于老人来说,却是天大的事。”前两年,史静芷接到一位老人的来电,老人说,自己退休后,把全部家底拿来买了一套房养老,结果这套房左边是厕所,右边是一个烧烤档。每年吹东风的时候,厕所的臭味飘得满屋都是,吹西风的时候,烧烤档的油烟直接灌入家中,整个家中都是呛人的油烟味。这个问题已经困扰老人多年,却始终得不到解决。这位老人在电话中跟史静芷说,“不想活了”。得知老人的情况后,史静芷赶忙上门疏导,经过持续一个月的耐心疏导,老人的心结才算打开。
史静芷说,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随着老龄化浪潮的到来,需要照料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前几年,史静芷还和全国道德模范赵广军一起担当起了临终关怀志愿者。“这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要在老人临终前的最后一段时间,陪伴他、开导他,让他平静地、不带遗憾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为此,史静芷要经常医院或者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贴心服务。除了陪老人聊天,进行心理疏导外,有时还要为老人洗衣、扫地,甚至端屎端尿。“说实话,我们志愿者做的很多工作,老人的子女都未必做得到。”有一位老人,在临终前的几个月,始终是史静芷和几位志愿者陪伴在他身边,老人的子女都很少出现,后来,老人的子女逢人便说,“史老师比我们做女儿的还要周到,我们真的很惭愧。”
因为在工作中不怕脏、不怕累,史静芷和志愿者们的工作有时也感动了这些老人,在做临终关怀志愿者过程中,史静芷和同伴不止一次遇到老人说要把房子送给他们,但最终,都被他们拒绝。“志愿者的工作就是无私的付出。我们肯定不能要老人的财物,更不要说房子了。”
患癌后歇了6个月就“复出”上岗
不知不觉间,史静芷为老人们服务已经超过16年,白发也悄悄爬上了她的两鬓。如今,75岁的她已是满头银发。史静芷说,做义工是她的另一份事业。退休后,自己的时间更多了,除了旅游、跳广场舞,她更愿意把时间安排在做志愿服务上,志愿服务充实了她的退休生话,让她的老年生活更加精彩,自己也收获了成就感。直到现在,她依然是很多老人眼中的“知心大姐”,很多老人遇到心理或生活中的难题,都很乐意找她倾诉。而史静芷从来不觉得这是麻烦。“被人信任,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史静芷笑着说,皱纹像雏菊一样爬上了她的额头。
不过,去年5月,史静芷在体检时无意间被发现结肠上有恶性肿瘤。“当时我怎么也不相信,我这么乐观开朗,身体也没有异常,怎么会得了结肠癌。”一开始她怎么也不信。后来,女儿坚持带她去做检查,后来,确诊后,医院进行了结肠切除手术,被切除14厘米结肠,并且,医院进行医学观察。住院的那3个月时间,是史静芷徐痛苦的一段时间。“不能和志愿者伙伴们在一起开展活动,不能为老人们服务,感觉吃饭都没有味道。”史静芷手术期间,刚好遇上去年的新冠疫情,史静芷主动提出,志愿者们要遵守防疫规定,医院探望。每天,看着朋友圈志愿者伙伴们在外面派发口罩,为老人们服务,史静芷心痒痒。做完手术后仅仅6个月,史静芷就迫不及待“复出”了。史静芷说,自己是一名有32年党龄的老党员,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时时处处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今年是建党周年,自己更是要踏踏实实做一些实事,体现一名党员志愿者的风采。除了接听热线外,她还会亲自上门,为老人们做心理疏导。“你们的史静芷又满血归来啦。”史静芷笑着说。
“你毕竟是患癌的人,这样会不会有风险呢?”记者问史静芷。史静芷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提问,她说,自己只有和志愿者们在一起才感到自己很年轻,才感到幸福和快乐。“只要身体吃得消,我会一直干下去。”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