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采风走近烟墩大鼓领略非遗文化钦州旅

年10月29日,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组织钦州市各艺术创作基地的艺术家代表到灵山县烟墩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墩大鼓进行采风。本次采风活动主要采取实地调查了解和座谈交流的方式,先后到烟墩镇六加村的烟墩大鼓制作基地和烟墩镇邓塘村的烟墩大鼓制作、展示和传承基地进行调查了解,并与烟墩大鼓的制作人和传承人进行座谈交流。艺术家们先来到烟墩镇六加村,古朴的六加村一下子把艺术家们吸引住了。在六加村烟墩大鼓制作基地,艺术家们见到了市级非遗传承人施绍汉。五十多岁的他,精神爽朗,笑容可掬,他所从事的烟墩大鼓制作技艺是祖传手艺,至他已传承了25代。△市级非遗传承人施绍汉介绍制作烟墩大鼓在烟墩大鼓制作工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绷在架子上约4平方米大小的牛皮,刚刚才在架子上绷好,待晾晒干了之后会用作大鼓的鼓面。△制作鼓面刚上架晒的牛皮在工坊里面,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大鼓,有些已经完成制作,待订货人来拉走;有的还是半成品。施绍汉介绍,烟墩大鼓由鼓面、鼓桶和鼓脚三部分组成,鼓桶由一根木头挖空而成,这么大的原木,国内很难找到了,现在基本靠进口。现存烟墩大鼓中,最大的鼓直径达1.8米,高3.6米。△现存最大的烟墩大鼓(直径1.8米,高3.6米)施绍汉工坊里面最大的鼓制作完成后有多斤重,高约2.5米、孔距1.1米;小的高约1.2米。施家父子经过研究,可以制作出高、中、低不同音调的大鼓,据说北京、上海等地的音乐家也曾闻讯来此一察究竟。艺术家们纷纷上前,或即兴或照着某个鼓谱擂起了大鼓,竟被演绎出不同的风韵来,多了几分艺术气息,但却少了烟墩大鼓的震撼和古朴。艺术家们随后来到烟墩镇邓塘村,这里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烟墩大鼓传承基地、广西“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烟墩大鼓村。62岁的自治区级传承人黄平修从祖上习得制鼓技艺和擂鼓技法,成了远近闻名的大鼓专家。邓塘村烟墩大鼓传承基地里有一个高2.8米、鼓面直径1.3米的大鼓,十多面大大小小的大鼓,一面清朝时候的大鼓,他们称之为“鼓祖”,还有一些从村里收集来的清朝末年及近当代的农耕工具,让这个仅有平方米的基地显得特别有文化。△艺术家们即兴擂鼓邓塘村是个壮族村,全村有人,几乎人人都会擂大鼓。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村里便举行仪式,家家户户把自家的大鼓“请”出来,开始擂鼓,直至次年正月十六日收鼓,又举行一个仪式,把大鼓“请”回去,宣告大鼓喧嚣告一段落。村里平时也会在重大活动、重要的传统节日擂大鼓,但所擂的大鼓只是中型、小型鼓,而且一般由村委或非遗传承人组织。由于鼓身巨大,鼓型独特,敲打出的鼓声如雷,非常震撼,擂鼓场面恢宏热闹。据了解,烟墩大鼓是灵山县烟墩镇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历史久远,是承铜鼓遗风,于明代演化而成,至今一直有过年打这种大鼓的习惯,主要用于祈求平安、祈福、驱邪祭祀等民俗活动。钦州市连续举行了4届烟墩大鼓大赛,烟墩镇各村大鼓队及周边镇村的大鼓队,还有钦州市大中小学校、幼儿园、企业的大鼓队纷纷报名参赛,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烟墩大鼓的鼓声已响彻神州大地,烟墩大鼓已成为钦州市独具魅力的一张文化名片。艺术家们在采风过程中深深地被烟墩大鼓文化所感染,对于如何弘扬和传承好灵烟墩大鼓文化提出许多建议意见。许多艺术家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即兴举行了一场小型音乐会,表演了现场为烟墩大鼓创作的歌曲。△艺术家们与烟墩大鼓市级非遗传承人施绍汉合影本次采风活动由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李京带队,该局艺术科、市艺术创作中心和市各艺术创作基地的艺术家一行11人参加。灵山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李钦华及烟墩镇人大主席梁德瑜陪同。当您接到-绩效考评民意调查电话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