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预约生活”模式悄然兴起,渗透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新流行。
小到情人节送花、春节洗车,大至挂号看病、旅游订酒店机票,人们早已习惯了互联网带来的无限便捷。互联网在改变人们原有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提升生活中的幸福感。
今年上半年,疫情黑天鹅给全球旅游业带来巨大冲击,预约旅游随之兴起。《人民日报》今年3月时曾报道,预约旅游也是一个国家治理水平的表现。
国内疫情局势渐稳后,门票预约、产品预售、线上预览等形式不断被挖掘,成为释放旅游动能的极佳助力。
而随着这些出游新形式的推广普及、灵活运用,甚至成为“标配”,旅游“预约”时代也正式到来。
如今,预约旅游在全国各地景区已推行近一年时间,人们在这一新出游方式中的感受如何?
我们找了一些经常出游的人,坐下来聊了聊。
01
“出游是为了轻松,不想再排长队、找车位”
张女士
亲子旅游,32岁
见张女士的时候,她身边活泼的女儿开心地摆弄着在公园里买的吹泡泡玩具,嚷着一起去室外玩。
张女士说话京味十足,是典型的80后城市亲子家庭(2+2+1)代表。
“平时周末没事儿,就喜欢带着家里这几口子出去溜溜”。她口中的“几口子”不仅包括女儿,还有帮着照顾孩子的父母。
最多相隔一周,他们就会去北京周边的山里或者有水的地方转转,全家放松放松,也能给孩子多拍点照片留作纪念。
因为有孩子和老人,要考虑到他们的精力和体力,所以张女士每次都会至少提前两三天做攻略,找好目的地。而后,她会在评论区看看最近景区人多不多,再做最后的决定——这是做攻略时的重中之重。
“北京父母都集中在周末遛娃,以前早起去景点,总碰到排大长队的情况。”张女士回忆起之前的失败旅程,苦笑着叹气道。
“我记得有一年赶上五一出去玩儿,光排队就排了40分钟,看着那密密麻麻的人就想打道回府了,真实版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我们见面的这个周末,张女士刚带着一家人从北宫国家森林公园出来,却和往年相比有着不同感受。
“刚开始因为疫情限流要提前预约还不太习惯,有一次忘记了,到了景区门口真的没让进。但现在习惯了,提前一天预约也不觉得麻烦,还能顺便看看点评上网友的评论和推荐。”
张女士说着就打开了手机相册里刚拍的女儿照片,女孩换了好多姿势,“现在不用一家老小苦等排队了,找车位容易了,景区里的人少了,拍照也不用像打游击似的了。”
她说,要再回到以前,让一家老小陷入那种慌乱之中,可能就没法接受了。
02
“假期多珍贵,预约好了时间才不会被浪费”
刘先生
旅游达人,28岁
见到刘先生时,他还未落座,便表示这次对话不能聊太久,因为他要去赶到海南的随心飞。
作为典型的旅游达人,在上大学时,就喜欢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全国各地去旅行。至今他已经走过大半个中国,国家也去过不下十个。
即便在工作后,刘先生依然每年会拿出所有的假期时间去各地旅行,今年他已经逛完了湖北,这个冬天他还想在海南暂避一下北方冬季的寒冷。
刘先生在聊天过程中,偶尔会看一下手腕上的智能手表。“哪怕没有疫情我也会提前买好行程里的门票,因为排队的时间,足够我多逛一个景点了。”
出游经验丰富的刘先生,每次都会对目的地的景点游览时间进行缜密规划。时间,是旅游时最贵的成本。
有时,他会和朋友一起自驾出游,每次基本逛遍一个省。但刘先生认为自己不算是深度玩家,只是希望不错过那些最值得一去的景点。
“所以我做攻略做的很细,以前很多景区不能在手机上买票,这种不确定性我吃过很多亏。有时车开到门口不让进,还有的因为网上没有清楚的介绍,导致走错了门。”
疫情之后,很多景区将售票处和景区介绍搬到了网上。对于追求“确定性”的刘先生而言,也是意外之喜。
访谈中刘先生还提到,听说今年故宫年大展快结束了,想赶紧去看看。结果查信息的时候看到,国庆假期时,有的游客从很远地方来北京,却因为没预约只能站在门口,不得不叹了口气。
“他们为什么不预约呢?买完票还能看看附近住哪儿、吃什么、怎么玩儿,难得的假期就这么被浪费太不值了”,刘先生如是说。
03
“预约体现的是现在的疫情防控水平和未来的旅游管理水平”
李先生
旅游从业者,35岁
既是旅游爱好者,又是从业者的李先生,对于预约旅游在国内的推行十分看好。
由于工作原因,李先生经常会到国外出差,他表示,在欧美门票预约已经推行多年早已成常态。相比之下,国内发展较晚,加上各地政策不统一、预约渠道过多,预约体验还有提升空间。
“比如我想叫外卖,附近一共十家店,除了平台之外,有的需要打电话,有的只能在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