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余姚。
这里自古人杰地灵,是姚江学派的发祥地,王阳明、黄宗羲等人故乡就在此。
余姚文化属吴越文化,余姚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这里余姚河姆渡遗址更是闻名遐迩。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依然保存着不少美好古村落,一起来看看最美的7处。
1中村古村
位于余姚鹿亭乡,一个美如山水画卷的千年古村。
小桥流水有人家,藏在深山人不知,走进中村,迎面是层层叠叠的苍翠青山,一条清澈见底的溪从村中穿过,有水有桥,有动有静,这个古朴的村落,感觉如同出世般静美。
据说中村此地正好是四地(距鄞州、奉化、余姚、上虞各45公里)、三镇(距鄞江、梁弄、陆埠三镇各20公里)之中心,“中村”之名由此而来,可见其地理位置的优势。离繁华集市不远,却深藏静美犹如桃源之地。
中村的村落布似棋盘,五横九纵,石墙黛瓦,绵延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晓鹿大溪穿村而过,古桥戏台遥相辉映,一幅浙东乡土古村落的风貌。
中村,能看到最美的小桥流水人家,远离繁华都市,除却急躁,是个一年四季来都能收获宁静的好地方。
到村落旅行,一定不要错过的标志性美景,它叫白云桥。这座陡拱式单孔石桥,像一道飞跃的彩虹,古朴却不乏灵动。多少人慕名而来就为了在这里拍上一辑照片。
桥下的小溪叫晓鹿溪。溪水清澈见底,十分灵动。村里的美景,基本都在这条溪的两岸。沿溪而行,在翠绿的环山下,听碧流淙淙,两旁落错的小屋,感受独特。
行走在村落里,随处可见美好古迹。仙圣庙,始建于南宋末年;古戏台,始建于南宋末年;还有不少明清建筑,这些建筑都是典型的四明山传统民居,石墙木构、硬山坡顶、中堂侧厢、底厅楼卧。
2金冠古村
一个始建于北宋年代的古朴山间村落,现已被名列为“宁波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位于余姚南部的四明山区。自北宋熙宁年间兵部尚书朱廷碧来姚定居冠佩开始,金冠村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金冠村之所以取这个名字,缘于金冠玉佩这个意思。这个古老的村落,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又是“红色山村”,红色遗迹还保留完好。北宋熙宁年间兵部尚书朱廷碧定居于此,余姚先贤朱舜水从这里走出去,浙东革命根据地著名烈士黄明的故居,等等从千年前的古人到红色革命时期的先烈,无不增添着这座古老村落的厚重历史文化。
山泉溪流是千百年来金冠古村的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之地,沿着村中的山谷中间流淌而下的小河溪流,成了谷中村落的中分线。沿着溪流的走势,各色古老的建筑与现代房屋穿插交错,高低有致的分布在溪流的两岸。
走进金冠村,处处可见的古朴秀美建筑,延续着清代的建筑风格,卵石路、石砌墙、木结构建筑原貌,村居沿溪依坡拾级而建,块石砌墙,卵石铺地,木构简洁,朴实无华。
村周围竹海绿岙,峰高潭深,古风犹存,清溪淙然。整个古村翠竹遍野,溪流淙淙。竹海前的老屋,老屋前的曲径,曲径旁的清溪,清溪上的石桥。一幅看不到尽头古村风貌图,铺陈在眼前。
两座古老色寺院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古村之间,时不时的传出悠远的钟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于信仰的追求大多随遇而安,逢年过节,总是要对着寺庙的诸多神佛跪拜,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与好运连连。
这一座坐落于山水自然之间的古村,或许有空可以沿溪寻找那些久远的人文记忆。
3棠溪古村
四明山深处,群山环抱之中,藏着一个以唐氏人家为主的千年古村落。
棠溪村四面环山,东溪、南溪两条清溪分别从村庄的东面、南面流入,在村内汇合形貌如“海棠一朵”,村庄因此得名棠溪。另外,棠即甘棠之下,后人爱其树而不忍翦伐,因有棠荫之义。
村中古宅连栋,粉墙斑驳,青山、秀水、古桥、古民居、古树林、樱花、红枫集合成美丽山村的山水画卷,一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象。
据《棠溪宗羲》记载,棠溪始建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唐氏始祖崇相公自嵊县北庄土块迁居棠溪以来,传四十余代在此。
全村以唐姓为主,共有十八姓。唐氏祠堂是村中最雄伟的建筑,坐北朝南,始建于年,年被大火所毁,于年重建,年大修,经几次整修,格局较大,现可看到祠堂由大厅、门厅、戏台、东西厢房组成,为余姚市文保点。
村口的镇西桥,建于光绪八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雄伟、典雅。镇西桥俗称大洞桥,是一座专用石块堆砌而成的单孔拱桥,桥的正中赫然镌刻“镇西桥”几个红色大字。此桥历史悠久,桥上矗立着一座联排式凉亭,俗称廊桥,亭内灯笼高挂,别有韵味。
整个村庄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明清和民国建筑居多,颇有古雅风韵。民居结构精巧别致,格调清新淡雅。建筑承袭了古建筑“中正无邪”、“内外分明”的风格,多以一正两厢的三合院为主,主楼硬山重檐楼房,穿斗式构架,三到九间,中为堂前,前为回廊。整体看上去规模较大,极宏伟气派。进屋都会穿过台门,台门斑驳,都有着明清时代的遗风。
4柿林村
古村美到极致,马致远的这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甚是应景。
柿林村有近年历史,全村只有沈氏一祖,传说其祖先是周文王第十子,受封沈地,后隐居在此。
村落挨着“丹山赤水,第九洞天”景区,由此古村重新焕发荣光,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的氛围。
5桐岭村
丈亭乡桐岭村,据传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进入桐岭村必须先穿过桐岭洞,出洞后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恍如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被人称为“桐岭仙境”。
6石步村
村落北靠杜湖岭与慈溪接壤,距余姚城区约23公里。村内分布有文物保护点安乐堂及叶家大屋、三进堂等众多古代民居建筑,其溪坑、道路等仍基本保持着原有风貌和格局,具有清代浙东山野村落的典型特色。此外,古村落内还有北宋时期的石步窑址。
7芦田村
位于余姚市四明山镇西端依附在龙头山下。相传年前,王氏祖先从嵊县东林三角道地去上虞乾溪扫墓,路过此地,见川媚泉香,山厚林茂,便插芦于田定宅,以后村内遍布芦竹,故名芦田。
村落将传统风水理论融入自然之美,养山造湖,将视野开阔至千里之外。山林幽居之趣的宜居家园,折射出中国文化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8梁弄古镇
位于浙东四明山陵,姚江之南。相传原以梁、冯二姓聚居而名为“梁冯”,由于街弄多,遂谐音为“梁弄”。
梁弄至今已有年历史。誉为道教第九洞天,宋徽宗御赐“丹山赤水洞天”匾额于祠宇观,同时也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悠久的历史、灵秀的山水和丰富的物产铸就了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梁弄是千年古镇,早年已是个繁华集镇,蜿蜒了千百年的长弄短街,相传最多时梁弄镇内共有99条巷道。
东晋政治家谢安东山再起前曾隐居于此。许多著名诗人如李白,孟郊,皮日休,贺知章,陆龟蒙,刘长卿,滑寿等游踪所至,多有呤咏。
北宋时黄必腾兄弟五人同科中举,五桂流芳。后来修筑的“五桂楼”的藏书楼,当时与天一阁齐名,也被誉为“浙东第二藏书楼”。当年曾有“藏书之富甲越中”、“浙东第二藏书楼”美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减琅琊福地居,四明山翠护图书。”说的便是这幢清代木结构的双层老楼。它紧挨着民宅,标志性的高飞檐角也并不张扬,仍散发着内敛的气息。
游走在梁弄古老的街道上,两边的灰砖墙壁都似在窃窃私语,老街区的巷弄狭窄异常,短短的道路走到尽头便分不清左右。
与这些青石板路不熟悉的来客,只觉得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模一样灰蒙蒙的砖瓦、老旧的格子窗和杂草重生的墙角,好像就这么走进了一个迷宫之中。
古村记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