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成都热线接线员张渠错过了直播。开幕会结束后,他特意将开幕会的文字实录浏览了一遍,还看了其他各种报道。看完后,他在朋友圈里写道:“认真倾听了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更应该投入更大的热情到工作当中,积极帮助市民反映、解决问题。”
▲张渠的朋友圈
“这份工作使命感更强”
“您好!成都市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10月17日下午,张渠再次坐上工位,接通电话,电话那头一个焦急的声音传来。原来市民何先生的妻子住院分娩需要陪护,但他刚从外地返蓉无法入院陪护,因此来电咨询。张渠随即记录下他的诉求,并立即转办相关单位,经过协调,何先生的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在成都吉庆一路的一栋大楼里,几百名像张渠一样的接线员全天不间断服务,接通市民的一通通来电,“有什么事找”,成为近几年来成都市民解决、反映问题的“秘密武器”。
以往,市民反映一个问题要多方询问,现在,只需一个电话便可通办,市民满意度大大提升。为方便市民,从年开始,成都将工商、税务、教育等热线整合至热线,至今,已有条热线整合进来,热线反应迅速,解决及时,“一般问题5个工作日之内回复,最长不超过20天。”热线切实承担起了政府与市民间的“连心桥”作用。
去年10月到现在,张渠入职接听中心整整一年。虽然之前的工作也是接线员,但他明显感觉这个“接线员”不一般。首先,作为政务热线接线员,他要对各种政策清楚明了,才能在市民咨询政策时迅速准确地回答。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厚厚的本子,上面手写记录着有关房地产、旅游、入学、就医等各方面的政策。其次,工作的重要程度不同,是整个城市的政务热线,每一句话都代表政府,要有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人民为中心,发挥“连心桥”作用
据成都市接听中心负责人谢燕轻介绍,自成立以来,中心就实行“7×24”小时不间断连续服务,为老百姓解决急难愁盼问题。随着老百姓的信赖度越来越高,热线呼入量也迅速攀升,年,年呼入量只有多万,年就有将近万。疫情期间,热线成为一条生命热线,最高峰时,中心一天要接4万多通电话,需要近名接线员同时在线接听才能满足。据统计,仅今年7月15日至10月16日,中心就接听了万通电话,预估年呼入量将突破千万。
就是通过这样一条连通群众的“热线”,让民声得以反馈,政策得以落地,这条政府与市民间的情感纽带,让每一个个体命运与城市命运相连。
谈及党的二十大,谢燕轻感触良多。作为一条市民信赖的政务服务热线,把热线运营得更好,让市民打得快、接得通,能够迅速响应,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成就感,就是她目前正为之努力的事情。谢燕轻还提到,接下来,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子”精神及忧患意识,将政务热线的运营落实到实处,让热线成为社会治理的“总入口”、城市的“总客服”,为智慧蓉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好“连心桥”作用。
红星新闻记者章玲摄影记者王勤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