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高速免费旅游活动持续升温,大量游客涌入栾川。这场人与车的运动会,对于栾川来说是一场“真枪实弹”的考验。在前线,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用细微的举动,深深的感动着我们。
热线,日平均接听咨询电话个,仅8月5日(周六)接听电话达余个;11部热线电话、20个话务员全时值守。截至8月7日,栾川县旅游住宿调度中心共接听咨询电话余个,累计为余名游客提供住宿调度服务。所有的付出都为了同一个人——来栾游客。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来自栾川所有旅游人的担当。
故事一:游客点赞的“女汉子”——陈玉晓
“下站车辆已超过辆,启动旅游接待应急预案。” “县城和乡镇宾馆已住满,启动帐篷休息点。” “帐篷休息点已饱和,启动职专应急休息点。” “职专应急休息点已无床位,启动一高附中应急休息点。” …… 一只手拿对讲机,一只手拿手机,口袋里放着纸和笔,来回穿梭在各个话务员之间传递着各种信息……作为栾川县旅游住宿调度中心带班领导,陈玉晓就是这种工作状态。 8月5日晚上11点,话务员接到一位郑州女游客的咨询电话。对方是一名孕妇,和家人一行7人来栾旅游,还没有找到住的地方,因为长途奔波,加之疲劳,身体已经出现不适。 情况紧急! 当时县城已无房可住,帐篷露营地不适合孕妇休息。陈玉晓了解情况后,迅速开始多方协调。 “县城某宾馆可以腾出一间值班室,可以住一个人,其他人我们再协调,您看可以吗?”陈玉晓问道。 “我不想一个人住,想和家人住在一起,方便照顾。”游客答。 “那您稍等,我这边再联系别的地方。”挂掉电话,陈玉晓赶紧又联系了职专应急休息点。当时这个休息点已经住满,学校负责人了解情况后,迅速安排工作人员新开一间宿舍,打扫卫生,铺设床铺…… 凌晨2点,陈玉晓走在回家的路上,手机上收到了这名孕妇发来的短信,“谢谢你……”
故事二: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王锦玉
将椅背调整到最舒服的位置,把靠垫再往腰部挪近一些,戴上耳麦,深吸一口气,话务员王锦玉开始工作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个接着一个咨询电话透过电话线飞速冲向耳边,容不得丝毫分神。坐在电话前,所有交流都是通过一根细细的电话线,但就是这么一根电话线,让她学会了如何去读懂别人的心情,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为心焦的游客答疑解惑。 8月5日晚9点,话务员王锦玉接到一位外地女游客的住宿咨询电话。这位游客通过网络订购县城某个宾馆的房间,因为人生地不熟,转了几圈找不到宾馆的位置。王锦玉了解情况后,告诉了游客去往宾馆的详细路线,但是,游客不知道自己身处哪个位置,行进路线根本不管用。王锦玉静下心来一想,添加了游客 10点15分,王锦玉的手机上收到这位游客发来的 故事三:一切以大局为重——杨佳
8月6日晚上12点,话务员杨佳完成交班回家休息,心想马上见到两个患肺炎的孩子,杨佳心里一阵高兴。快到家时,手机响了,显示是一个内蒙古的电话。这么晚会是谁呢? 原来是一个内蒙古的游客刚刚到栾川,还没有找到住的地方,朋友给他提供了杨佳的个人电话。杨佳了解情况后,迅速与调度中心和帐篷营地休息点联系。几经周折,终于给这位内蒙古的游客找到住宿的地方。回到家时,已经是凌晨2点了。 杨佳的丈夫和公公都在驻村扶贫,家里只有婆婆一个人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问起杨佳为什么不请假,杨佳说,关键时期,大家都很辛苦,自己请假了,空出来的岗位就要让别人顶上,那怎么行……
故事四:放下委屈搞好服务——程琳
8月5日夜间值班,程琳接到一个游客的住宿咨询电话,当时,县城的所有的宾馆已经爆满,没有剩余床位。程琳告诉游客,县城没房了,可以到星空帐篷区入住。话未说完,游客骂骂咧咧的说到“没房你接什么电话”,“啪”的一声就挂了电话。一瞬间,程琳觉得非常委屈,泪水马上充满了眼眶。其他话务员看到之后,赶紧过来安慰程琳。程琳只是默默的走进洗手间,洗了把脸,又投入到了新一轮的电话接听工作中…… 陈玉晓、王锦玉、杨佳、程琳只是调度中心所有工作人员的一个缩影。虽然接电话接到耳朵嗡嗡响,说话说到喉咙哑、嘴唇麻,但是为了来栾游客,他们一直在坚守着。(侯豫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