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渡,曾经是老南京人再熟悉不过的过江方式。不过,现在去坐的人已经很少了。
新南京人对百年码头、对轮渡的认知是缺失的。他们眼中的过江,是密密麻麻的汽车天天堵在长江大桥上,纬七路过江隧道、扬子江隧道从江底挖了一条又一条,以及每天在地铁里挤成了沙丁鱼罐头。
城市一直在加速度。长江大桥封闭维修后,原本门前冷落车马稀的轮渡,忽然又显贵了起来。轮渡很慢,二十分钟的等待在这个讲究快速的时代里显得漫长无比它也很任性,遇上大风大雪等恶劣天气,或者水域能见度低于米的时候,就得立即停航,何时复航但凭天意。
两元一张的票价,月票只要一元,便宜大概是它最大的优点上海、厦门、香港的轮渡上大多是五湖四海的游客,而南京却不同。从浦口码头到中山码头的这条宁浦线轮渡,作为连接浦口与下关的纽带,多的是上班族和打工者。
住在浦口公园附近需要去下关工作的人们,是轮渡的常客。码头离的近,34路公交直接送达。他们每天乘着渡船上下班,十几年的轮渡坐下来,一般情况下很少迟到。倒是因为码头更换趸船停运的那几天改从大桥上班而迟到了。在码头负责趸船日常事务,开关锁了、系解缆绳的老师傅们,与不少乘客也都认识。见了面,打声招呼,互相递根烟,也就去开工了,他们的生活,每天都在码头交集,从未改变,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中山16号,中山15号,中山8号,这些数字大概永远都不会被忘记。中山8号,很多人从小坐到大的一艘渡轮,两层。下层通常挤满了上班族们的自行车、电瓶车还有摩托车,偶尔也会夹杂着货运电动小三轮的身影。小三轮卖的大多是江边渔民打捞的海货,还有菜农自家种的菜。舱内散发着浓重的机油味,混着海货的腥味还有蔬菜的泥土味,没有人皱眉捂鼻,也没有人出声抱怨,仿佛一切都已经习以为常,他们面无表情地看着江面,谁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二层设有座椅,乘客也可以站在甲板上,看着江上的风景。每天来这里坐轮渡上班的那些人,彼此大都成了熟面孔。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吹吹风唠唠嗑,你家小孩多大啦,在哪里上学啊。七八分钟的航程,几句话的时间也就过去了。所以有时候,轮渡其实一点也不慢。在浦口火车站还没有停运的时候,许多第一次来南京上大学的人,坐着火车来到浦口,然后在码头坐轮渡过江。
第一次坐轮渡的感觉总是无比新奇,就连刺鼻的机油味都不是那么难以忍受。站在二层的栏杆边吹着江风,看着两岸的风光,很多人就是从轮渡开始,认识了这座六朝古都。
到了寒暑假,有些老家的同学从南京的4号码头搭乘轮渡回去,思乡的愁绪随着汹涌的江水起翻滚。后来,即使他们离开南京,轮渡也曾在他们年,由于津浦铁路通至浦口火车站,浦口市场局在民间筹资开办了渡轮运输,航线由下关至浦口,这条航线曾经的名字是“关浦线”。
后来,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年下关江边建设了码头,奉安大典码头改名中山码头。作为曾经过江的唯一通道,浦口码头到中山码头的轮渡一直很繁忭高峰期的时候每天大概有班。
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轮渡的客流量迅速下降。再到年,浦口火车站停运,搭乘轮渡的人就更少了偶尔周未的时候,会有想要感受大学记忆里画上过浓墨吹风,感受一番“风景看透,陪你看细水长流的浪漫,或是默默用镜头记录下这百年码头斑驳的铁锈。
热河路、中山码头、浦口码头、浦口火车站,如今已是南京城小清新们citywalk的热门线路。年,浦口码头与中山码头两边服役百年的趸船“中山号和浦龙号正式退休年,轮渡月票取消,除了买船票,刷卡也能乘渡了。年,中山15、16号两艘老式渡轮退役,客位的新渡船启航。落地玻璃幕墙、电动移门,低噪音空调,冬暖夏凉,一切都是观光式渡轮该有的模样。
观光台被改到了三楼,为了安全,甲板并不开放。从此,你再也体会不到江风穿过发间的温柔,再也感受不到江面翻滚不止的浪花,隔着玻璃幕墙的景色再美,也终究是触手难长江大桥大修沉睡期间,轮渡,成了非机动车过江的唯一选择。早高峰的时候,码头外面早早地就排起了长队。
路过这里的人,总是无限感慨:多少年都没见过码头这么热同了。高峰期,20分钟一班改为了15分钟一班,3艘大型轮渡每天循环往返在中山码头和浦口码头。轮渡,新承担起了过江重任也许不久之后,大桥苏醒,轮渡又会离我们的生活中淡去。但是在老南京人的眼里,斑驳的栏杆,踩上去“叮咚”作响的船板,它始终是这座城市的烙印,刻在每一个乘渡者的记忆里
希望喜欢的朋友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