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年是中国迈向新时代的起点,这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满载收获的年即将结束,在此辞旧迎新之际,本报一版从今天起推出大型记者调查《年终特稿——回望》专栏,对即将过去的一年进行总结式盘点,充分展示一年来我市在深化改革、全域旅游、生态建设、对外开放、民生改善等方面开创的新举措,诠释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
12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坚决守住发展、生态、民生底线,在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和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作出新贡献。
呼伦贝尔市为让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建设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打造四季旅游新格局。
当前,呼伦贝尔旅游休闲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均位于全区前列,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年1-8月旅游业接待数据显示,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2万人次,同比增长9.1%;旅游业总收入完成.17亿元,同比增长14.2%。休闲旅游投资竞争力和综合旅游的投资吸引力排名成为业界新热点。
深挖生态资源塑造旅游品牌
绿色,是呼伦贝尔的底色,是呼伦贝尔的资本。呼伦贝尔所以传扬闻名世界,依托的是生态、依托的是绿色。呼伦贝尔草原、森林、湿地等“最字号”“源字号”“独字号”的旅游资源,使呼伦贝尔具有世界级水平、建设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的最大优势,也构成了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地处中俄蒙三国交汇的独特区位,边疆文化、异国风情、可开发的跨境游产品、不可复制的区位优势是我市建设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最大的特色资源。
呼伦贝尔不仅有苍茫雪域大美景色,还有中国“冷极”和冰雪那达慕以及中国最后一个原始狩猎使鹿部落“遥远的敖鲁古雅”。而正是这些独有的生态资源,让呼伦贝尔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人,让“冷资源”释放了“热效应”。
如今,能够代表呼伦贝尔的已不仅仅局限于大草原,森林、冰雪、温泉养生都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为推进呼伦贝尔四季旅游发展,推出“红春绿夏金秋银冬”旅游品牌。今年,在打造“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同时,积极打造“呼伦贝尔大雪原”、“呼伦贝尔大花园”、“呼伦贝尔大族源”这四大具有生态、民族、民俗、历史等文化内涵的高端旅游品牌。
为塑造好这块独有的生态品牌,呼伦贝尔一直坚守生态底线、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从国家实施三北林防护工程、到天然林保护、再到商业性采伐的停伐,呼伦贝尔森林生态已经进入一个良性的保护、循环阶段,实现了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的持续“双增长”;呼伦贝尔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已连续多年未出现沙尘天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草畜平衡、禁牧和轮牧政策,特别是从去年开始,我市与中国科学院开展全方位合作,在呼伦贝尔建设全国首家“生态草牧业试验区”,以期实现草地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双赢;以呼伦湖为重点的呼伦贝尔的河流、水系和湖泊的治理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今年7月,呼伦湖水位达到.17米,水域面积扩大至平方公里,湖水水质明显改善。
依托文化民俗推动产业融合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优势资源。呼伦贝尔是40多个民族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是蒙古族以及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少民族”的世代聚居地。这里丰富灿烂的原生态文化之“美”,也成为呼伦贝尔旅游业的支撑点。
蒙古民族的游牧文化、“三少”民族狩猎文化是支撑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基石。旅游业发展中,呼伦贝尔紧紧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去年以来,呼伦贝尔市举办了中国·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开幕式专场文艺晚会、大型歌舞晚会《冰雪家园》《蒙古之源·根与脉》专场演出、鄂伦春民族影像展”一系列主题文化活动。
同时,积极推动建设集旅游商品研发、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基地建设,举办“食在呼伦贝尔”国际美食节暨民主特色旅游餐饮大赛和中俄蒙服装服饰展示暨呼伦贝尔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加强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开发,积极发展健康养生、展会节庆、自驾探险、低空体验、户外运动、体育赛事等新型旅游业态,培育旅游新热点。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