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樊娅楠)9月1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青海这十年”文化和旅游专场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奋力实施“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为加快新青海建设交上了一份优秀的文旅答卷。其中,“大美青海”全网搜索数据月增长20%以上,青海已成为游客感知大西北美景的旅游首选目的地。
十年来,我省艺术创作持续繁荣,创作推出了余部优秀作品,在56个驻外机构和相关国家电视台进行展演展播,累计演出4.2万场,观众近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省现有公共图书馆50个,总藏量.33万册,增长57.7%;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1.46亿元,增加6.31亿元,增长.52%;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44元,增加.64元,增长.41%。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9万余场次,服务群众近万人次。
十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全省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不可移动文物处,可移动文物31.3万件。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全省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项,代表性传承人名。设立31家青绣扶贫就业工坊,培育60余家青绣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31亿元,带动约15万人脱贫增收。
十年来,生态资源优势充分彰显。全省累计接待游客3.1亿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现有A级旅游景区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0个、休闲街区17个。3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7条线路入选“十大黄河文化旅游带精品线路”,最美湖泊、最美花海成为热门打卡地。
十年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省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2个、夜间消费集聚区2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统筹疫情防控和文旅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提振信心,恢复发展。市场监管有力有序,持续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体检式”暗访评估,压紧压实责任链条,不断提高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对外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在50余个国家和地区线上线下推介青海文化旅游资源,3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名外宾及港澳台同胞来青参加各类文旅活动。举办文化旅游节、冬春季旅游、黄河民歌集等系列活动余项。
“我们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让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