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话
近几年,共享经济已经渗透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大到共享汽车、共享电单车,小到共享充电宝。不可否认,许多共享产品在经历了快速爆发期后,出现困境陆续倒下,但是依然还有人站在共享经济的风口下,不断摸索前行。本期“周一见”,青岛早报记者将目光聚焦于共享电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这3个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探讨共享经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真正影响,以及它们的未来发展前景。
共享电单车:这次能否站稳脚跟
共享电单车在城阳崂山等地试点推行市场投放约3万辆提供便利同时存在乱停放等问题
小黄车、小绿车、小蓝车……今年以来,不少市民表示,曾经熟悉的“共享单车”又回来了。不过,再次登陆岛城的已是更新换代的共享电单车了。受运营监管以及岛城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共享单车退出了岛城。目前,共享电单车在岛城城阳、崂山、莱西等区市试点推行,市场投放数量保守估计在3万辆左右。这次,共享电单车能在青岛推开运行吗?
探访
骑车上下班省钱又便利
最近一段时间,许多细心的市民发现,岛城街头出现了共享电单车的身影。据了解,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之后,共享电单车作为一种新的共享交通工具,在全国多个城市已经投放使用。据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发布的《全国共享电单车行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共有超过家共享电单车运营企业,已投放共享电单车总量近万辆。
今年以来,共享电单车也在我市的城阳、即墨、崂山等区域迅速兴起,因使用便捷、价格低廉成为市民出行的选择之一。连日来,记者探访了城阳区部分区域,发现共享电单车在马路上的出镜率非常高,正阳中路、铁骑山路、王沙路等道路上都能看到停放着的共享电单车,马路上骑车的身影也时有出现。而在崂山区的一些写字楼和高校周边也零散地停着一些共享电单车。
“共享电单车挺方便的。”市民赵先生工作地点位于城阳区正阳中路附近,他告诉记者,自己家离着公司并不远,往返开车只需要十几分钟。“之前我上下班都是开车的,但是早晚高峰经常堵车,到了单位停车也是个难题。”赵先生说,“今年夏天,有一次走在路上看到旁边有人扫码骑车,在好奇心驱使下我也试了试,发现共享电单车还挺方便的,使用方法也和之前的共享单车差不多。现在我上下班都是选择骑共享电单车。”赵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骑行时间和距离在起步价范围内,再加上商家的一些折扣和优惠,平均一趟下来只需花费一两元,“这可比开车省多了!”
问题
不遵守交规用完乱停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凭着经济、环保和方便快捷的优势,共享电单车已成为不少岛城市民日常出行的一部分,但它所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可忽视。近一段时间,早报热线就接到不少市民关于共享电单车乱停乱放、占用人行道的投诉。同时,骑行者在骑行过程中,也存在交通意识淡薄,不戴头盔、违规变道、擅闯红灯等状况,无形中加大了交通安全的隐患。
“走在路上的确也看到了一些共享电单车乱停乱放的情况,再加上有些人在骑车时不遵守交规,甚至在人行道、机动车道上行驶,感觉这方面的监管还有待加强。”作为共享电单车的受益者,赵先生不否认其给自己带来的便利性,但同时也提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针对共享电单车乱停乱放问题,城阳区综合执法局表示,目前城阳区已经开展专项整治,建立了共享单车管理机制,要求单车企业对于乱摆乱放的单车随发现随清理,要求单车公司减少车辆的投放且联系市政部门规定其停放区域(划线)。“如再发现共享电单车乱停乱放等现象,区综合执法局将予以暂扣处罚处理。”记者从城阳区交通运输局了解到,为进一步规范城阳区共享单车经营秩序,将按照“全退竞进”的原则,未经市交通运输官方网站公示、未在城阳注册分公司以及不符合投放要求和条件的共享电单车,全部退出城阳区共享单车经营市场。同时由区综合执法局牵头,交通、交警、住建、市场监管等相关责任部门密切配合,根据相关法规、文件规定,结合人口数量和区域,按照一定比例批准投放共享单车。
延伸
投放企业称24小时维保
据了解,目前我市的共享电单车主要有“美团”“哈啰”“青桔”等3家企业,这些企业投放车辆,需经过辖区主管部门审批。据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企业上报投放数量,这些区域共享电单车保守估计在3万辆左右。
青桔电单车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青桔电单车在城阳区做小范围运营,崂山、莱西、西海岸新区做定向试运行,每辆车能保证平均服务用户3次以上。“青桔电单车保证24小时运营维保。”该负责人表示,为了确保流出运营区车辆的回收,以及能够做好潮汐点位间车辆的调度,减少热力区的车辆淤积和用车不足现象,青桔建立了内部联动系统,以便第一时间反馈各区域的车辆饱和和不足情况,实时动态调配,将最有限的车辆效率最大化。
“青桔在线上线下都做相应的用户宣导,倡导大家文明用车、规范停放。使用页面会显示城市运营区域,用户在运营区域内定点还车。一旦用户驶出运营区、未在规定区域停放,软件会提示,并且会对使用情况有记录,对于违规用车造成严重影响的用户,最高会给予账号封停拉黑处理,永久不提供用车服务。”该负责人表示,未满16周岁的不能骑行电单车。
“下一步,青桔会积极响应主管部门针对上牌和佩戴头盔的意见和指导,落实安全守护行动要求,引导用户安全骑行、头盔佩戴。”该负责人说。
链接
多地因地制宜多种模式管理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仍未允许共享电单车进入。今年以来,有不少共享电单车运行已久的城市对其亮出“红牌”。今年6月,广东省佛山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各区约谈共享电动自行车企业法人,强调佛山“不鼓励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并督促企业限期清理已投放的共享电动自行车。今年9月,广东省江门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关于限期回收存量共享电动自行车的通知》,要求相关企业主动回收江门市目前已投放的全部共享电动自行车,并不再继续投放共享电动自行车。
但同时,目前国内也有不少城市正创新管理机制,以促进共享电单车的健康发展。例如江苏南通市,采用“特许经营”的管理模式,以政府支持的商业化、市场化模式运作推广;云南昆明市采用“规范运行”的管理模式,城管部门主动作为,分类引导电动自行车和助力自行车,比如规定助力自行车最高时速不能超过20公里;浙江省推行“立法引领”的管理模式,出台了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投放范围、数量和相关管理要求,并向社会公布。
对此,有专业人士认为,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履行好监督管理者的角色,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在行业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适时推出管理标准,促进良好的市场生态的形成,转变“一刀切”的管理模式。
(撰稿摄影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刘文超)
共享汽车:刷脸启动谁在使用
岛城共享汽车刷脸就能开走非常便利取还车需到指定地点较麻烦
有数据显示,在中国有逾2亿辆私家车,平均每辆车每天只有两个小时被使用,超过90%的时间为闲置状态。起初汽车共享的初衷是如何让私家车得到更高效的利用,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分时租赁开始以共享汽车为名,成为介于公共交通和私家车之间的一种个性化出行方案。和“兄弟行业”共享单车一样,共享汽车也经历了快速爆发期,在各种探索之下,年开始大批初创企业倒下。年,疫情的突袭与技术的进步,为整个行业按下了快进键,多元化的出行方案,让共享汽车变得更便捷,也更符合大家的实际需求。
便利
刷刷脸就能开走一辆车
眼下很多人都用过共享单车,在手机APP上简单点几下,就能解锁骑走一辆自行车。那如果想要开走一辆共享汽车呢?在了解这个行业之前,记者也要先帮大家体验一下。记者找到了眼下在青岛比较常见的共享汽车品牌EVCARD,先下载APP,然后上传自己的驾驶证。完成审核之后,只要芝麻信用达到分,就可以免押金。随后就可以进入APP搜索附近车辆,找到车辆之后只要点击租车,进入刷脸程序,完成面部识别就能打开车门上车了。至于还车的步骤也与共享单车类似,开到指定的还车点,下车之后按下手机上的还车键,便结束了整个租车服务。无论是租车还是还车,整个用时都不会超过1分钟。
车辆如果发生车祸怎么办?记者采访了EVCARD所属公司——环球车享,环球车享青岛市场部杨主管告诉记者,公司已经为所有共享汽车购买了全险,可以解决用户用车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损失。不过,共享汽车需要去固定的地点取车,并且要到附近指定的还车点,这点和共享单车比起来,似乎有点不方便。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共享汽车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整个发展阶段有点类似于“神农尝百草”,很多初创公司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类似于“不指定地点取还车”就是尝试之一,但实践证明很多共享出行品牌让“运维成本”这一“死胡同”挡住了前行的道路。
现状
美好理想遭遇冷酷现实
说起共享汽车在运营模式的探索,“大道用车”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品牌,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一家在青岛起家的共享汽车品牌。按照大道用车的理念,他们想让共享汽车拥有共享单车那样随借随还的便捷性。市民张女士至今还在怀念大道用车的方便,“经常在路边能见到大道用车的共享汽车,用完之后随便找个停车场,甚至停在马路边上锁车走人就行,特别方便。而且还经常能收到各种优惠券,比打车都省钱。”按照当时大道用车的宣传理念:“这叫做摆脱了‘定点取还车’的模式,采用了‘车位共享’的玩法,至于产生的停车费用,全额由运营商承担。”这种新颖独特的运营模式很快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从运营模式来看,大道用车的做法是尽力满足顾客对于便捷性的需求。然而一个成熟的生意必须是顾客得益的同时商家有利可图,即使一直砸钱培育市场,也得有未来盈利的可能。年3月,大道用车对外宣布,其已在几个月内先后获得三轮融资,融资总额为数千万美元,但即使这样也比不了其烧钱的速度。一位接近大道用车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道用车背后是数百人的运维团队在支撑,一个月仅仅是维修费用就高达万元。特别是早期以电动车为主,用户可以把车随意停在路边,这就需要大量运维人员把车开去充电桩充电。为了减少这部分的成本,在后期大道用车不得不把所有电动车更换成燃油车。但这背后巨额的停车费用、维修费用,甚至是顾客乱停车造成的罚单,都是一大笔开支。年初,大道用车开始逐渐淡出岛城市民的视线,随同大道用车一起销声匿迹的还有多个共享汽车平台。一时间共享汽车似乎也在步入共享单车的后尘,出现跑路、破产、兼并和艰难生存。不过就在人们担心共享汽车就此会消失的时候,也有人挺过来了,并且开始新的尝试。
前景
多元模式挖掘共享市场
年的一场疫情,给很多行业带来影响。在分时租赁之外,疫情却让共享汽车的另一种模式看到了春天,这就是日租等长租业务。在疫情最厉害的那段时间,很多人担心乘坐公交车等出行可能有风险,但又不可能专门去买辆车,这时候就可以以日租或者包月的方式来租车出行。“在EVCARD平台,小型电动汽车淡季一个月的长租价格才多元,大一点的电动SUV车型也只要0多元一个月,一年下来不过一两万元的费用。”和传统租车模式相比,EVCARD这样的分时租赁公司,在租赁手续方面更便捷,甚至价格也更有优势,对很多注重成本的用户群体来说,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完全可以满足他们在疫情之下安全出行的需求。
当然月租只是共享汽车眼下的出路之一,杨主管告诉记者,要想生存得更好,还要从用户的需求入手。之前他们研究过共享汽车客户群的使用习惯,“很多人用车就是简单的通勤需求,EVCARD就推出分时段的包租服务。比如下午5点到第二天上午9点的“夜间租服务”,用户可以下班去取车点开车回家,第二天早上上班的时候还车,费用最低只要50多元,一来一回比打车都划算。”当然如果你的白天业务多,需要一整天都在外面跑,那也可以选择“白日租服务”,从上午的9点到下午的5点,费用同样只要50多元。多元模式让共享汽车有了更广泛的盈利模式,“在上海去年我们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但在全国其他城市目前还没有达到盈利的状态。”杨主管说。
尽管有多种租赁方案,杨主管同时也承认,指定地点取还车的方式的确让便捷性打了折扣。“我们在上海已经开始了无人驾驶方面的实验,未来客户还车只要把车停在网点附近,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就会自己开回来充电、保养。”杨主管相信,共享汽车会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变得更便捷。
延伸
三类人群在用共享汽车
到底谁在用共享汽车?采访过程中记者一直想弄清这一问题,在共享汽车的从业者看来,他们的目标群体主要有这么几种人:一是刚刚拿到驾照,想有辆车练手;第二种是短时间内有集中用车需求,例如公司的业务人员;第三种是来青岛旅游的人群。不同的人群可以选择不同的租赁方案,来达到省钱的目的。以练手的新司机为例,上下班的夜间租较为适合,既可以满足上下班通勤的需求,也能方便练车。当然按分钟租车的方式,短暂体验一下也是不错的方法。不过这类人群需要注意的是,要提前了解分时租赁的车辆保险是否完备。有的共享汽车平台还推出“不计免赔服务”,也就是支付一定费用,用车期间发生的所有车损都可以不用赔付。
业务人群最适合的租车模式就是白日租,可以把需要外出的业务安排在同一天完成。如果是外地来青旅游,或者是去外地,整日租应该最划算,有辆车在身边也能提高出行效率。(撰稿刘鹏摄影杨博文)
共享充电宝:悄悄提价能走多远
价格告别“1元时代”每小时至少三四元行业发展两起两落走出“W”曲线
出门在外,当手机电量不足时,你是否会感叹:有个充电宝该多好。这时,共享充电宝的需求就出现了。
几年前,伴随着“共享经济”的横空出世,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产品层出不穷。经时代的发展与行业的洗牌,共享充电宝如今仿佛成为“走得最稳”的一个。目前岛城的共享充电宝使用情况如何?从“1元时代”至今,共享充电宝价格有何变化?未来究竟还能够火多久?近日,记者走进共享充电宝市场一探究竟。
调查
覆盖岛城各大公共场所
“平常外出,还是喜欢租共享充电宝。自己带充电宝太麻烦,租着用更方便,也花不了多少钱。”在台东一家餐馆吃饭的彭先生说道,在岛城的各大商圈,共享充电宝随处可见,甚至连街边小面馆里也能扫码租借,十分方便。
记者走访中发现,以街电、小电、来电、怪兽“三电一兽”为首的主流共享充电宝,可谓覆盖了岛城的各大公共场所。无论是在商场、超市、便利店,还是星级宾馆、酒店、小饭馆,总会有共享充电宝的身影出现。医院、电影院、书店、理发店、网吧、台球厅、棋牌室等地,共享充电宝的柜机也能占有一席之地。“在沿海一线的许多公厕里,甚至也有共享充电宝,真是覆盖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场景。”在五四广场晨练的魏先生说道。
相较于刚刚面世时“限时免费”与“1元时代”的“白菜价”,细心的市民可以发现,共享充电宝目前已经偷偷改变了收费的规则。目前主流共享充电宝租借价格大多为半小时1.5元或2元,即为每小时3元或4元,这些共享充电宝的封顶价格多为30元,同时2分钟或5分钟内存在一定免费时长的轻微优惠。而且在不同的地段、不同的时间,共享充电宝的价格也会有所波动。
目前租借充电宝是否需要缴纳押金?经记者测试,“三电一兽”等主流品牌租借服务全都提供免押金租借,前提条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