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骗局免费旅游免费讲解嘘寒问暖

免费旅游、免费讲解养生、嘘寒问暖,甚至隔三差五送米送油...这些“关爱”老人的骗纸,先用“孝顺”打动老人,再纠缠老人买昂贵保健品,甚至忽悠他们参加非法集资,请提醒家中老人:莫轻信“免费”“返现”等项目,以免上了骗子的套!

(来源:微南溪-04-16)

那些在外人眼中看似滑稽的骗术实际上是暗含了各种套路的销售秘籍,他们步步为营编织出陷阱,让老人们最终沦为待宰的“羔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北京报道

两年前大热的家庭伦理剧《老有所依》中曾有这样一幕:一个年轻的保健品推销员在公园遇到一位老人,一通称赞后邀请他去听公司的产品推介会,最终骗得老人一次性购买了元的保健品。

诡杰当初看到这一幕时,还特意把70多岁的父亲诡连胜叫到电视旁指着屏幕叮嘱说,千万别上这种当。他还记得,父亲当时也觉得这骗人的手段太低劣,傻子都能看出来,并信誓旦旦地说:“我绝对不会上当。”

没想到,两年后,同样的剧情还是发生在了诡连胜身上。他在保健品销售员的哄骗下,先后买了1.5万元的保健品,几乎花光了不多的积蓄。直到现在,诡连胜仍不听儿子的劝阻,定期购回高价保健品。

在诡连胜居住的位于北京南五环附近的老旧小区里,和他一样受骗但仍深陷其中的老人不在少数。而在整个中国,有着诡连胜一样遭遇的更多。

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何极其拙劣的骗术能让老人深信不疑。

当《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以求职者的身份进入北京一家专门以老年人为目标群体的保健品销售公司后,才发现这些公司熟知老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也深谙如何获得老人的信任。

那些在外人眼中看似滑稽的骗术实际上是暗含了各种套路的销售秘籍,他们步步为营编织出陷阱,让老人们最终沦为待宰的“羔羊”。

要会“装孙子”

老人在“公益健康讲座”现场抢购保健品

一个炎热的午后,腿脚不好的诡连胜在跟几个老伙计下完象棋后,起身往回走,准备回家午睡。没走多远,一个身穿白色T恤的年轻人便迎了上来。

这个23岁的年轻人名叫王威,来自北京某生物科技保健品销售公司,也就是本刊记者此后“入职”的保健品销售公司。该公司隐藏在北京大红门附近的一座新建写字楼里,没有明显的标识。

看见诡连胜走路不麻利,王威就一直把他扶上楼,送进家门。此举令诡连胜大为感动。“我儿子都很少这么做,一个陌生人这么有爱心很难得。”后来,他向《瞭望东方周刊》讲述这件往事时,反复表达了对王威的好感。

然而,诡连胜并没意识到,那是一场设计好的“偶遇”,是王威用来引起他注意的第一步,也是很多保健品销售员搭讪老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那时起,他已经进入了保健品公司精心设计的“圈套”。

“你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就给老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样他才有可能信任你,否则你无法进行下一步,更别谈让他买东西了。”上述保健品销售公司负责人何宁在给本刊记者做“入职”培训时反复强调。

在她看来,第一次见面就向老人推销保健品是极其愚蠢的做法,失败几率为%,“这反而会让老人产生极强的防备心,以后就更难信任你了,这个客户就彻底失去了。”

王威的第一次露面显然成功地给诡连胜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令他深信站在眼前的是一个和孙子年龄相仿的孝顺小伙子。他把王威拉进屋,还拿出了珍藏许久的好茶,两人聊了近一个小时。

这一个小时对王威至关重要,他摸清了诡连胜的身体状况:腿疼了十几年、有高血压、肾也不好。那些在诡连胜看来极其体贴的嘘寒问暖其实暗含着保健品销售公司更大的目的——为“待宰”老人建病历档案。

而这个档案将是何宁能否成功卖出保健品的基础,“有了它,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卖保健品。”

聊天结束后,王威记下诡连胜的电话便离开了,此间他从未提过保健品,更未提及自己的职业。就这样,王威及其身后的保健品销售公司成功获得了老人的个人信息,也收获了信任。

这是当前保健品销售行业收集老人信息的一种常见方式。当然,也有一些保健品销售公司倾向于采用一种更简单、更具诱惑力的方式——通过赠送免费生活用品换取老人的联系方式以及健康信息。

天上掉“馅饼”

本刊记者暗访的保健品销售公司售卖的保健品(左)。保健品公司免费赠送的“夜明珠”(右)

利用同样的搭讪方式,王威在半天内就成功拿到了5个老人的信息。但对保健品销售公司来说,并非所有的老人都能成为潜在客户,它们需要找到最有“潜质”的老人客户。

“我们要找的是年龄在65岁以上,身体有问题的老人,那些身体健康的不是我们的目标人群。”何宁说,年龄越大,老人对事物的判断力越弱,也就越容易相信别人,“80岁老人肯定比60岁要容易上当。”

除此之外,王威选择目标的另一重要参照指标是——是否独居。

“独居老人都比较孤单,防备心不强,手里也有些积蓄,加上没有孩子的阻拦更容易上钩。”何宁说,凡是和孩子同住的老人很少被骗。

接下来,王威要做的是和老人们保持联络,关心老人们的日常起居。“这个阶段就是要巩固老人的信任,要让老人们觉得你是真的关心他,这样他才会完全信任你。”他说。

两天后,结束短暂的嘘寒问暖,王威便露出了真“面目”。他给留有信息的每个老人打电话,邀请他们第二天上午来公司参加一个“公益健康讲座”。

打电话要说的内容均是公司统一编辑好发给每个销售人员的,业内称之为“话术”,几乎所有保健品销售公司的“话术”都一样,内容大致如下:

“爷爷(奶奶)好,我是中国老年福利协会(或者XX爱心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为了庆祝建国或者建党XX周年,也为了感谢你们为国家、社会作出的贡献,我们协会准备向老人们免费发放一批生活用品,名额有限,我特意给您留了一个,您明天上午X点到我们公司来领吧!”

何宁特意提醒说,如果老人存有疑虑,销售要反复提醒他这是免费赠送,且这些产品非常有限,先到先得,“老人们都爱占便宜,要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不捡就吃亏了。”

对何宁来说,这一步极为关键,因为来人多少将直接决定着能卖出多少产品。

尽管在明眼人看来,这些说辞漏洞百出,稍有常识便能分辨真假,但在老人们看来,这确是毋庸置疑的“好事”。前期积累的信任加上免费赠品的诱惑最终让老人们沦陷。

王威总共打了7个电话,包括诡连胜在内的6个老人都答应了第二天去参会。

让老人们哭出来

老人们在津津乐道自己中了大奖的时候,从未想过第二天等待他们的将是一个在同一地点上演了无数场的“爱心陷阱”。此刻的他们就像已经入网的鱼,只等渔夫收网了。而这张网,在业内,被称为“会销”(即通过开会的方式来销售产品)。

第二天早上5点半,王威就和几个同事从位于北京刘家窑附近的集体宿舍出发了,他们要赶在上班高峰到来前接到老人们。出发前,何宁还在公司的   有人假装自己有男女朋友,这个是悲伤的话题;但有的人假装是你亲人的朋友,那就是个值得警惕的话题了。最近,杭州萧山就有这样一个四处串门的“朋友”。这个“朋友”专找老人,上门聊天,嘘寒问暖,聊个十分钟,他就能“赚”几千元!而恰恰有6个家中缺少子女陪伴的老人上当了。

天气渐凉,养生保健成为了不少老年人的话题,然而买了保健品之后却频频被忽悠。近期,南京市赛虹桥工商所接连接到多起关于购买保健品引发的消费投诉,其中大部分消费者都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称销售人员采取各种方式诱导他们购买了保健品,事后拒绝退货要求。针对投诉案例,本报整理出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当心被忽悠。

招数一:巧立名目免费旅游李老先生收到一家保健品公司发出的邀请函,请他参加海滨二日健康行免费游。销售人员承诺老人的吃、住、玩全由他们公司掏腰包,至于公司的产品,随便老人买不买。李老先生经不住诱惑接受了邀请,可说好的二日游竟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宾馆里听公司宣传产品。销售员借机夸大保健品的功效,而参团的许多老人经不住软磨硬泡,都买了不少保健品。李先生看到别人买了,也花元购买了两盒。招数二:摆摊设点免费体检王老太患有高血压,这天她在菜场门口看到有不少“白大褂”在免费体检,就凑过去问问。“白大褂”很热情地帮王老太测了血压,问了问她最近的身体情况,接着便天马行空地和王老太聊起了健康的话题并嘱咐王老太定期来测量。几次三番后,“白大褂”跟王老太说,她的高血压非常严重,除了平时吃药外,还可以吃松花粉来保健,效果很好。就这样,王老太就掏钱买了足够两年吃的松花粉片。

招数三:小恩小惠步步套牢经常参加保健品讲座的邓阿姨说,“来就送”是这些保健品销售商家惯用的招数。不少商家利用老年人爱占小便宜的特点,来听课就送菜盆、送牙签盒、送鸡蛋。讲座中这些推销员也很注重推销手法,一般不会直接介绍产品,而是从老年人关心的健康话题入手,让老人放松戒备,觉得来这里听课有用,下次便自然再来。而推销员能言善辩把产品说得天花乱坠,不准备买产品的老人也很难把持住。招数四:温情服务哄你开心一些不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在渴望身体健康的同时更渴望得到晚辈的关心和照顾,保健品推销人员往往抓住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大打亲情牌,一口一个“叔叔”、“阿姨”叫得无比亲切。有的业务员为了多卖产品,甚至上门帮老人捶背捶腿,听他们诉苦聊天。可一旦老人觉得吃了没有效果或是家人要求退货,这些销售员就会迅速“变脸”,以各种理由拒绝退货或退款,有的甚至人去楼空。

提醒:遭遇骗局拨打投诉赛虹桥工商所提醒广大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人,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用于治疗疾病,更不能替代药品,一些不良商家通过各种招数夸大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误将保健食品当药品,不但损失金钱,严重的更会因此耽误疾病的治疗。即使是正规保健产品,如果夸大产品功效虚假宣传,也是违法行为,消费者可以保留宣传彩页,或采取拍照、录音,保存购物票据等作为证据,及时向工商部门投诉或举报。

(来源:扬子晚报年10月31日)

为何老年人易被保健品骗局“洗脑”

国内一半以上的保健品是由老年人买单的,特别是一些保健品骗局,相当契合老年人的社会和消费心理,精准锁定了这一群体。

《财经》记者孙爱民/文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的柳智北,几乎每周都能收到免费旅游的短信。短信来自于各“健康管理公司”,内容大同小异,一般都打着免费的旗号,到北京周边“两天一晚”旅游,而且路线惊人的一致,天津纺织博物馆几成固定“游览”景点。

今年66岁的柳智北已经对这些短信形成“免疫”,在他看来,这些免费活动组织方只有一个目的:瞄准老年人的钱包,千方百计推销保健品。

十年前,柳智北在方庄参加过一家公司的免费讲座,讲座过后便“糊里糊涂”交钱成为会员。“刚开始并没花多少钱,几个月后,他们才祭出了绝招,几乎所有的老年会员都掏钱买了他们的保健品。”柳智北接受《财经》采访时,仍然追悔莫及,他前后被骗了十多万。

退休前在行政单位就职的柳智北,说话思路清晰、逻辑缜密,能够总结出保健品骗局中“骗子”的常用伎俩,可仍然想不通,“同时受骗的还有退休的大学教授,甚至还有医生。当时怎么就心甘情愿掏钱买一堆废品?”

在中科院心理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韩布新看来,老年人频频中招保健品骗局,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是首要原因:犯罪成本低、监管漏洞大、甚至媒体与社区人员助纣为虐。但除去外在因素,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与生理问题,也为不良厂商创造了可趁之机。

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老年人成为保健品消费的主力,而这个消费群体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被忽悠。

在媒体曝光的保健品骗局中,制造与老年人“不期而遇”的场景、索要电话号码、定期问候、邀请参加免费讲座、赠送免费生活品、邀请免费旅游、灌输养生养老理念等,是保健品推销方常用的套路。

韩布新给《财经》记者分析称,深陷骗局中的老年人,通常会有以下心理状态:过分追求健康长寿而失去理智,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忽视了真正的健康来自理智的坚持而非外在资源;因身处空巢家庭、情感缺位,情感需求被骗子的情感牌俘虏,导致饥不择食、真假不分;认知老龄化导致判断力下降,听信广告、骗子的虚假宣传;容易固执己见,普遍认为有钱难买我乐意。

老年心理学研究显示,老年人大脑神经细胞树突、轴突减少,导致感觉和知觉功能下降、行动迟缓,特别是情绪控制与表达方式有所变化,因此其生活方式、自我认知、家庭和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受到影响。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截至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空巢老人”占到老年人总数的一半。

中科院心理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采用自主研发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老年版)》,发现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但仍有11.4%的“较差者”,与3%的“差者”。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脑力较体力好)和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抑郁、健康、经济和参与活动等多项因素显著相关。

即便是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也难以识别骗局,“较差者”与“差者”更难招架骗子们的忽悠。

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者,有轻度心理问题,但是其社会功能受损不明显,可正常生活,所以容易被忽视;然而其本人感到明显不适,会妨碍其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心理健康状况“差”者,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其社会功能受到明显影响,表现出学业、生活、事业某一方面适应不良或人际关系问题,个人亦感到强烈的痛苦不适。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21.9%的老年人平常会服用保健品,其中经常服用的占到了10.5%,这一比例随着年龄增长和收入的提高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60.3%的老年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