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党建引领提质效凝心聚力谋发展

党建赋能纵深推进“一城五业·全域生态”

海晏县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的工作理念,从严从实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为海晏“一城五业·全域生态”总体发展格局向纵深推进提供组织保障。

狠抓队伍保障。加强全县党员队伍、党务工作者队伍和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对36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名村(社区)“两委”其他干部进行县乡备案管理,9名村“两委”班子干部报读学历素质提升工程。依托党务工作清查行动,对名党务工作者进行县级备案管理和集中培训。狠抓阵地保障。强化功能定位,坚持“建、管、用”并举,筹措资金万元,全面完成“两室一平台”“三基阵地”、县委党校和道阳村、温都村等7处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提标扩面·示范带动”工作。狠抓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与推进村级事务等中心工作研讨相挂钩的工作制度;着眼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指导+职能部门跟踪督导+党组织书记述职考核”三位一体党内政治生活质检等制度;把党员政治生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治、研究村级中心事务等作为主题党日规定动作,推动党的组织生活由“宽松软”向“严紧硬”转变。

(晏组轩)

“党建积分制”激活发展新动能

今年以来,海晏县认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行“党建积分制”助力海晏高质量发展工作,以支部“堡垒创新”,力促党员“进位争先”,以积分“金钥匙”,建强“硬堡垒”。

制定《关于推行“党建积分制”助力海晏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分类对表、积分考核、分层对照、提升管理”基本准则,探索制定机关、村(社区)、“两新”组织等6个领域党支部积分参考标准40条,制定党员“基础、正反向、清零”积分参考标准3项37条。建立健全积分审定制、积分公示制、积分评议制,使量化“数字表”变成工作“助推器”。全县余名党员和个党支部通过对表自评“晒成效”、交叉互评“亮成绩”,为全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红色动能”。

(晏组轩)

“五联六治”乡村治理新路径

自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创建以来,制定出台《海晏县“五联六治”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建设实施方案》,配套印发《进一步压实责任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落实落细的通知》,深化“县级领导联乡包村、乡镇领导联村包片、村级干部联片包网、党员联户包人、机关支部联点共建”的“五级联动”机制,分层制定责任、问题、任务三张清单,制定发放“五联”工作手册余份,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联动的责任联动体系。听取乡镇党委汇报6次,县委常委会专题汇报研究2次,25名县级联点领导对包联乡镇、村进行集中开展督导调研、现场办公次,帮助指导包联乡镇、村制定具体工作措施、解决问题余条。创新全覆盖推行辖区民警兼任村(社区)支部副书记,推动形成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的工作格局,努力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海晏路径”。

(晏组轩)

党建引领“两新”组织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海晏县不断加强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政治引领,全面推进新兴领域党建工作。

扎实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两个覆盖”,依托县委“两新”工委委员固定列席会议,联合市监、民政、工信等14家“两新”行业主管部门,搭建新就业群体党建服务联盟,研究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具体内容,制定印发《关于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要求》等文件,细化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任务分工,派出21名“两新”党建指导员分行归类具体指导推动,消除两新党建“空白点”。今年以来新成立教育、企业、商业、社会服务4家行业党支部,会同州、县邮政部门探索建立起全州第一家快递行业党支部,构建起“‘两新’工委牵头、行业部门带动、乡镇社区协同”的三级共建机制。

(晏组轩)

“红色研学”让党课宣讲“别样红”

近年来,海晏县深入开展“党课开讲啦”活动,努力打造“党课”精品,让“党课开讲啦”“走新”更“走心”。

“红色课堂”迈出地头“最先一公里”。依托“双报道”工作机制,机关党员深入基层一线讲党课,分领域组建“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宣讲队”“百人宣讲团”“‘三老’人员宣讲队”,开展“百名讲师上讲台,千堂党课下基层”活动,将党课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红色研学”走好创新“中间一公里”。积极挖掘并充分运用县域内红色资源,打造“时代楷模纪念馆-克图防沙治沙点-攒劲东达村史馆-哈勒景村民族团结教育点-仓开村廉政基地”红色研学路线,发挥红色阵地的教育引导作用,让党课走出“会议室”,用活“实景课堂”。“红色先锋”为民打通“最后一公里”。着眼解决外出流动党员、年老体弱等特殊群体党员参学“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积极打造网络教育新阵地,坚持“线上+线下”齐发力、“平时学+集中学”共发展的方式,确保党员教育全覆盖、无遗漏,实现党课教育由“说教式”向“共享式”的转变。

(晏组轩)

打好年轻干部选育管用“组合拳”

海晏县抓实落细“选、育、管、用”四道工序,致力锻造一支素质优良、担当有为的年轻干部队伍。

择优“选”人。对标县域经济发展干部需求,精准科学制定公务员、选调生、事业编制人员招录计划,不断提升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匹配度。年以来,先后招录选调生17名、公务员25名、人民警察24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0名,储备优秀年轻干部49人。全面“育”人。采取“上挂”“下联”等方式,加强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先后选派8名年轻干部到省州重点部门跟班培训,选派4名年轻干部到援建地区挂职锻炼、学习交流,选派70名年轻干部投身农村第一线,组织9名年轻机关干部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夯实年轻干部发展根基。规范“管”人。健全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大“下”的处理力度,使“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成为常态。大胆“用”人。把经过实践锻炼、基层经验较为丰富、各方面比较成熟的优秀年轻干部大胆放到重要和关键岗位上。交流重要岗位年轻干部26人次,将65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一线岗位,有效推动年轻干部多层次、多岗位历练和培养。

(晏组轩)

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近年来,海晏县把增加村集体收入作为巩固党在农牧区执政的“根”和牵动农牧区基层党建的“纲”来抓,积极探索“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发展路线,围绕资源优势、旅游优势、文化优势打造特色项目、发展特色产业,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实施“资产资源”撬动、“服务创收”促动、“飞地发展”带动、“乡村旅游”驱动、“电子商务”拉动、“抱团开发”联动等发展模式,采取村企合作带动一批、产业项目普惠一批、盘活资产增收一批、入股分红扶壮一批、服务行业创收一批的“五个一批”务实举措,形成“一产主导、多产融合、立足优势、扬长避短、差异竞争”的发展格局,力促全县村集体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发展壮大、行稳致远。年海晏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万元,村均收益44.28万元。

(晏组轩)

“三聚焦”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海晏县紧扣“干部能力建设年”总目标,从提升政治能力、综合能力、自律能力着手,打造适应新形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聚焦政治能力提升。创新开设“晏坛学堂”特色学习培训平台,以“年轻干部要扣好人生第一粒钮扣”为“第一堂课”主题,引导全县年轻干部坚定信念、对党忠诚,做政治上站得稳、靠得住的“老实人”。聚焦综合能力提升。实行“导师带徒制”,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以老带新”方式,安排工作经验丰富、业务工作精通、工作作风扎实的老同志为年轻干部“传道授业解惑”。聚焦自律能力提升。开展年轻干部谈心谈话活动,谈生活、谈工作、谈收获、谈体会,拂去思想“灰尘”、指正认识“误区”,帮助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组织观看《心存敬畏手莫伸—海晏县交通运输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巴图违纪违法警示录》警示教育片,“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告诫干部时刻保持廉洁自律,紧绷思想红线,做到防微杜渐。

(晏组轩)

做大人才“文章”点燃发展“引擎”

近年来,海晏县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县战略,切实有效推动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坚持党管人才,着力打造人才工作“新格局”。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力海晏“一城五业”发展实施意见》《海晏县县级干部联系优秀人才方案》《海晏县紧缺急需在职人才引进办法(试行)》等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坚持外引内培,着力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依托“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京青专家服务团”“山东援青人才智力帮扶活动”等省州引才平台,靶向求才,补齐短板。年共邀请5位乡村振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5A景区创建等领域专家来海晏开展服务。坚持保障为先,着力打造近悦远来“新名片”。举办-年度“身边的榜样”颁奖典礼,大力表彰切阳什姐、吴永祥等本土人才,着力营造尊才、重才、爱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设立50万元人才发展资金,整合22套公租房建设人才公寓,启动“三基阵地·人才之家”建设,深化“名师、名医工作室”打造,着力优化人才服务发展环境。

(晏组轩)

“四强化”全面提升党员干部能力

今年以来,海晏县围绕打造原子城“红色经典”,推动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能力全面过硬。

强化政治引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到各级党组织第一议题和党员教育培训的第一堂课,推动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胸怀“国之大者”。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开展“干部能力建设年”活动,制定31条务实举措,全面推行“每周一晚两小时夜读”学习机制,创新开展“季度读书分享会”“红色故事会”等学习活动,高质量、高标准开办21期“晏坛学堂”,党员干部受教育达余人次。强化党性锤炼。全面推行“主题党日+”模式,将党性锤炼作为主题党日的首要活动任务,实行“四定一选一统筹”制度,定期推送党日主题12次。依托红色研学现场体验路线,组织各领域党组织和党员分批次、全覆盖式开展红色研学教育,让党员在体验中锤炼党性。强化教育培训。充分发挥“红色阵地”作用,全面改造升级县委党校教学基础设施,积极打造时代楷模纪念馆VR线上展馆,构建“一区两地三馆四化多点”红色研学体系,开设思政教育、劳动实践等6个门类23门课程。

(晏组轩)

靶向发力抓好流动党员管理

近年来,海晏县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方法新途径,有力破解流动党员“联系难、管理难、教育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

以村(社区)党支部为单位,深入开展流动党员排查摸底工作,建立流动党员台账和信息库,动态掌握全县余名流动党员在外情况。设立“流动党员驿站”,流出地党组织组建流动党员“网上e支部”,同时在城镇社区设立“进城农牧民党员驿站”7处,在农牧区夏季草场设立“农牧民党员活动帐篷”20余顶。依托海晏党建app,开通24小时流动党员服务热线,为流动党员提供“全天候”的贴心服务。深入实施暖心工程,开设“先锋任务”专栏,设立“微党课”“微心愿”“微服务”“党建小地图”等模板进行“微事快办”“难事协办”。严格落实流动党员“四必访两必联”制度,积极开展入户走访、谈心谈话活动,深入了解流动党员思想、生活和工作情况,为流动党员提供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

(晏组轩)

高效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

海晏县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筑牢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育管用”链条。

完善备案机制,把实管理关口。对标对表省委组织部《青海省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对全县36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一人一档”县级备案登记,实现村(社区)干部“官方认证”全覆盖。丰富管理形式,把严监督环节。常态化推行村(社区)干部任职资格县乡村“三级联审”机制,对名村(社区)“两委”成员进行全覆盖“政治体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理论套餐+实地观摩”的形式,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为主,全覆盖举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2期,现场观摩2次,座谈交流6场次。强化结果运用,把准培养目标。制定出台《海晏县村(社区)“两委”班子及班子成员考核办法》,采取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日常管理考核,把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基层治理等工作作为检验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的“主战场”,持续提升履职干事能力。

(晏组轩)

《青海日报》(年12月28日第7版:特刊)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