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姚,每个人都知道必去的地方是河姆渡

石学敏丹芪偏瘫胶囊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40106/4322652.html
        

动车一出杭州东的时候,也就10点半左右,下一站再下一站就是余姚北了。

11月深秋的阳光甚好,浅蓝的天,非常少的云,白纱一般几丝几缕飘散天边。远远出现丘陵的轮廓,三两处低矮的朦胧起伏,那就是浙东的四明山余脉了。远处有扎堆的房舍村落,小小的,和浙东平原上被太阳照耀着水面呈波光稍稍闪动的河湖,以及大片大片黄色已成熟的稻田、绿色的菜地、收割毕裸露土色的田块交错着,从窗外快速移过。过了绍兴,也就七八分钟,余姚北就到了。11点06分,站台上,我们这一行人,拖小拉杆箱的、背双肩包的,三两成群,往站外走。同行者中一个看上去四十六七岁叫老顾的,一米八几的个,手扶拉杆箱,冲手机里喊:到了。大概是向妻子报个平安吧。领队姓王,一个热心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站台上已不见了身影,估计性子急走得也急,忙着出站联系去了。

我为什么会来这里?

我们为什么要去余姚?难道是余姚杨梅甲天下?脑子里,忽然就闪过那些年,那些年的脸。那个时候,是新中国成立15周年,国民经济全面好转,人们意气风发,精神饱满。收音机里播出的歌,是《我们走在大路上》《红梅赞》和《学习雷锋好榜样》。电台里每天半小时的讲故事,是《烈火金刚》《红岩》和《敌后武工队》。也就是那个时候,28岁的李家大哥被我们疯狂地追捧。生于年的李家大哥,差不多要大我们18岁。他是我们徐家汇华山路、弄上海交大校外宿舍的骄傲,他18岁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23岁进入浙江大学,已是浙江大学的青年教师了。他不但数理化好,口才也是极好,知识渊博,非常会讲故事,深受我们片区小伙伴们的拥戴。几乎每年暑期,他都要被天平里委的干部们找上门,周边几个新式里弄,今天怡村,明天茅馆,后天小弄堂,辗转去开夏天纳凉故事会。他的父亲李老教授,自然是十分地支持,说小小朋友是国家明天的栋梁。于是每个片场,夏日的黄昏,就有一根公认本弄堂最粗的晾衣竹竿,从某户的窗户里,早早挑出了一个60瓦的电灯泡。然后天黑了,灯亮了,李家大哥过来了。就此,我们知道了阿基米德、祖冲之、秋瑾、戚继光、三五支队和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故事。记忆深深的是:余姚四明山里也有个刘胡兰,被敌人戳了多少刀,就是坚贞不屈,时年二十英勇就义。坚持浙东抗战的数年中,三五支队大小战斗六百余次,攻克日伪据点百余个,毙伤及俘虏日伪军近万人,但也有多少新四军干部战士牺牲在了那里。同时也深深遗憾:自己为什么就不生在那个年代、为了祖国英勇战斗一次呢?李家大哥说,你们长大后,有机会报效祖国,有机会去四明山走走看看吧。

惭愧的是,前些年跟人路过余姚两次,竟一次也没有坚持入山,也没弄明白从哪里可直插四明山腹地。这一次,总算有了补偿的机会。

划拉两口午饭后,王领队振臂一声,我们这一行人便急急往余姚一个叫梁弄镇的地方赶。梁弄,位于浙东四明山北麓,姚江之南。约莫一个时辰,眼前出现众多屋舍,皆白墙黑瓦,有石牌坊高耸,俨然浙东一古镇。随行的余姚老友告诉:梁弄历史悠久,秦时就有梁、冯二姓聚居于此,故原地名“梁冯”;至后唐已衍成一街弄多多的巨镇,遂谐音梁弄。四明山境,四周八百余里,层峦叠嶂,绵亘浙东七县市。而梁弄既处四明山区腹地,又实为出入四明山门户,周遭相邻余姚、上虞、嵊县、奉化、鄞县、慈溪六县市边境,界内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年4月,为巩固和发展浙东抗日根据地,我新四军三五支队激战17小时,打响收复梁弄之战,拔了此地日伪据点。从此,梁弄成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心,有“浙东小延安”之称。

遂一路细细看去。

在梁弄横坎头村及附近,有浙东区党委及行政公署、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枪械蓑衣马灯、铺板挎包被服,以及文牍笔墨宣传标语等等,均一一瞻仰,深深喟叹。观那些发黄有些模糊的集体照,久久细辨身着新四军服的男女青年们、当年那一张张青春四溢的脸庞、他们的容颜;我们的前辈们,是那么年轻,却信念坚定:抗日必胜,为着民族的解放,甘愿牺牲。在镇西的狮子山上,高耸的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人们拾级而上,列队留此存照,为了纪念,也为了铭志,像先辈们那样,牢记使命,矢志不渝。

隔一日,去往余姚大岚镇的柿林村。那里,一山的柿子已红了。村,自然是坐落在大山里,周遭皆起伏的岗峦。透过杉和樟们,以及高高的竹、老柿树的枝枝丫丫,从山顶望去,村依坡谷而建,抄近道从小路下,十分地陡峭。望下去,那石墙黑瓦老屋,鳞次栉比,层层叠叠,一直下沿近百米。其间,三两点缀,老屋的上空,还有蛮多没摘净的柿子,吊在枝头上,红红的,如串串的小灯笼。老顾个高手长,征得一农家同意,顺溜了两个,这款名为“吊红”、滴溜圆的红柿子,竟糯软十分地甜。老顾一脸的诧异与可惜:来晚了,柿子都跟了商家去。因了这柿,余年的此村,得名柿林。这里的村风古朴,陪同的余姚朋友说,一村近三百户人家,均姓沈,其祖上,好诗书,村口的宗祠里,还高悬村民们引以为傲的匾额。一看,果然,有“文肃世家”等等。村里一些明清建筑墙门头,依稀可辨“耕读传家”等字样。令人肃然起敬:年5月,中共四明山区最早的党支部在此成立。在村里一个陈列馆里,有不少的实物与老照片,至年,四明山区有地方党支部34个,领导着四明山区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创建浙东四明山抗日武装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英勇的牺牲与贡献。

导游说:今天,柿林村的村民们,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利用此地山水、人文、红色资源优势,在保护古村生态建设美丽家园的路上迅跑,当地已成为有名的山村旅游景点。果然不虚:在村里的农家乐,我们这一行人,品尝到了当地农家特色的饭食:椒盐烤土豆、白斩鸡、炸溪鱼、笋干、南瓜等等,还包括现已著名的余姚梁弄大糕。

举目四望,山峦绵延,树木苍苍,其实,在誉为我抗日第19块根据地的四明山,历史遗迹多多。仅余姚这一带,就有被称为道教第九大的洞天福地,有东明古刹、白云禅寺等等。东晋谢安曾隐居于此,李白、孟郊亦游踪至此吟诗一首。还有明人王阳明,生于余姚被认为是余姚人的骄傲。他的“知行合一”论,被多少人推崇。更有“致良知”那烁烁名句: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久习之下,多少浪子要回头。还有黄宗羲,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那些伟大的先贤们,生平历史的功绩和对后世的影响,在此不一一评说。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在余姚城区流淌的那条美丽的姚江,其源头就在毗邻梁弄的大岚镇的群山里,那条奔淌的山溪被称为梁弄溪,它一路浩荡,衍成大江,滋养着两岸的河谷平原,然后汇入甬江入海。

今天我们知道,在这绵延百多公里的姚江两岸,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登余姚城内的龙泉山,全城景色俨然在望:横跨姚江之上的通济桥,这座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的三孔石桥,经清雍正年间重建,现依然安好,人来人往,连接了余姚南北老城区;武胜门侧的王阳明故居,那破烂斑驳老旧的山墙,连同房舍庭院,已被修缮一新。我寻迹20余年前城里矗起的那幢华联商厦,那个时候,一个名许胜、喜欢在长三角到处走来走去寻访的中年男子,在吃了些许当地产的醉泥螺后,带我走进那里,并告之老余姚从此有了新的地标性建筑。今天,它昔日的高大早已被众多的楼宇所淹没。余姚,实在是变化太多,放眼望去,街面整洁,大道宽阔,绿荫满目。余姚人,用他们的双手,将家乡建成了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的宜居城市。

在余姚,每个人都知道必去的地方是河姆渡。王领队率我们去的那日,天瓦蓝得耀眼,姚江在此弯出一道美丽的弧。在这宽阔的水湾里,有风轻轻拂过,那是年的夏日,在这个余姚母亲河的古渡口,人们在建排涝工程时发现距今七千年前先民们的遗存:堆积的发褐色的稻谷、谷壳和农耕的骨耜木耜,舟楫的木桨,陶罐的碎片,以及骨饰玉佩等等。发掘出的还有豕狗等动物遗骸及带榫卯的干栏式建筑。面对一比一复原的河姆渡一男一女青壮年之头像,他们的眼,在憧憬什么呢?他们崇尚知更的鸟与照耀万物的太阳,将它们刻于饰物和用具上;也正是他们和他们的伙伴,用稻谷的栽培和舟楫木桨之发明,创造出了不朽和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如汩汩之流,延续和汇成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共创的不朽的我华夏古文明。

在姚江边,那刻有河姆渡先民图腾的巨石畔,我们和王领队小陈小刘们立此存照,我们身后的高处,是巨石之上先民的知更鸟托起的一轮太阳。

那也是今天的太阳,温暖的,照耀在姚江之上……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解寇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朱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884.html